先进性教育与创新型大学的聚合效应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18日 作者:徐兰山
在系统工程学理论中1+1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大于2意味着两者相加产生了聚合效应,小于2则说明相互间出现了损耗。2000年4月在原中南工业大学、湖南湘雅医学、长沙铁道学院基础组建的中南大学,短短5年时间中便迸发出这种1+1+1大于3的强烈聚合效应,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第一方阵。2004年学校有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三大奖,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以工程院院士、校长黄伯云为首研制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更是享誉全球,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一所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地缘优势的中部高校迅速崛起,成为高教界的耀眼新星。这些成果的获得,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领导人温家宝、贾庆林等视察学校时,对学校的先进性教育、科技创新以及创新型大学之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也使学校党委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融先进性教育于创新型大学之中的治校新思路。
中南大学有近30个2级学院、20多个机关职能部门、40多个基层党组织,如何推动这一庞大体系向前发展,校党委意识到责任重大。他们认真研究了国内外高校的发展规律,研讨了一些快速发展高校的成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提出了“创新是中南大学的灵魂”的新思路,将学校定位由过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提升为创新型大学。
创新型大学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问世的一种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新的大学组织形式,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将创新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中南大学党委系统地提出这一构想,并将其写进党代会工作报告,成了全国高校尝试这个“桃子”的第一家。
创新型大学,单靠党委一班子人不行,必须激励全校师生投入此中,单纯、盲目投入还不行,要创新,投入者还得有先进的思想理念。中南大学党委敏锐及时地将先进性教育作为创新型大学的切入点,把先进性教育与创新型大学紧密结合起来。他们根据学校党员人数多,层次复杂等特点,将全校15000多名党员分成教学科研、管理、医疗、学生、后勤、产业、离退休等七大类,按不同岗位要求,分类提出了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从而既使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又为不同的人设计了人尽其才的不同“跑道”。
在教学中,该校根据学校的新定位,把灌输先进性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放在第一位,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教学,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视察学校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要求。与此同时,学校利用网络拓展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成功实施了引导灌输、结合渗透、自我教育、规范养成、感染熏陶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让学生深入基础,在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是中南工大的一大法宝。学校从3000名博士生中挑选了100名思想素质好、科研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党员博士生组成10个服务团,分赴大湘西10个县市,服务边远基层。这些博士生走访企业30多家,开设技术知识讲座10多场,提供可实施方案和技术支持40多条(次);医学博士生先后下到20多个村镇,接诊5000多人次,义务巡诊了300多户贫困苗族同胞。博士生们付出了辛劳、传播了知识,同时也收获了人民群众的亲情。
系列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推进和普及,使中南大学的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科研创新热情也随之高涨,学校在先进性教育与创新型大学上交相辉映,硕果骄人。今年,该校又有六项成果通过国家三大奖终评,在反映一个学校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973重大基础研究领域,该校一举拿下2个、累计拿下4个首席专家项目,位居全国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