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科技资源“三大流失”
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01日 作者:--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领衔发明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夺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在10月30日开幕的第六次江苏科技论坛上,黄院士作了题为《当代中国大学自主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他指出,当今中国科技资源面临“三大流失”,影响了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发展经济的进程。
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黄院士说,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然而,我们国家现在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9%,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70%。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瓶颈究竟是技术问题,还是成果的转化问题?他认为,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科技资源的“三大流失”。第一是科技人员没有研究开发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国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流失,这些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这些人才就等于流失了。第二是科研设备不能充分利用,这是国有有形资产的最大流失。有很多的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要贬值,都会有一个折旧。第三,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是国有无形资产最大的流失,实验室里做出的成果,做完以后都扔在实验室,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大学应担负起自主创新重任
针对上述“三大流失”,中南大学组成学科性公司制创新组织,由科技人员入股办公司,同时集中一些外面的资金,解决了经费问题,从而加速了科研成果的研发进程,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南大学实行的公司制,以1:4的比例吸引了社会的大量资本,拉动了整个科学研究,形成了一批很有作为的企业,他们产生的这些效益都是几亿,十几亿,几十亿,有这样一个发展,当然是对国家建设有巨大的推进,对学校的发展也是巨大的推动。
在谈到中国大学的使命时,黄伯云指出,大学不仅仅要进行原始创新,而且应在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再创新方面肩负起重任。同时,大学的创新与企业紧密结合,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中国铝资源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我们的铝资源保证度不足30年了。面对这种形势,需要我们进行创新。为此,中南大学把学校的选矿、冶金、材料、化学、机电等学科集中起来进行攻关,取得很大突破,使我们的铝土矿资源可以延长使用寿命50年。同时我们提高了氧化铝的产能,降低其能耗,节省出来的价值相当于一个长江三峡。
打造“产学研”利益共同体
在自主创新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黄院士说,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学只有积极投身产学研的联盟,与企业“血脉相融”,打造“产学研”共同体,才能实现多赢。
他举例说,由于我国铜资源的保证度严重不足,而传统的炼铜方式流程长、能耗大、成本高、污染重。如何解决?我们利用微生物新科技进行冶金,与江苏铜业、云南铜业、广东铜业等企业,建立起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的合作,开发出低品位铜矿生物浸取萃取电解提铜的新工艺,利用细菌冶金使得浸矿的速度提高3倍,使资源的储量扩大了4倍。所以我们深深体会到,面对中国工业的高速发展,产学研结合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抓住这样的机遇,打造产学研“联合体”,不仅对大学的发展极其重要,而且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