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中南大学建设创新型大学解析之三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04日 作者:刘莹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作为“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发的领军人,登上今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领奖台,面对鲜花和掌声,他眼前闪过的却是长达20年的卧薪尝胆,黄伯云将其称做二十年磨一剑。创新者凭其个人坚韧,有可能做到几十年的锲而不舍,但上下左右能容他不断地耗费金钱和时间,但却总不收获吗?
科技创新决不能成者王侯败者寇。于是,建设创新型大学要宽容失败被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允许“十年磨一剑”甚至“二十年磨一剑”,以体现鼓励和保护创新热情;同时,还提出要建立一个能保护科技人员合法利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中包括合理的分配体系,如优劳优酬、科技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等。中南大学的领导认为,只有处理好了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才能有创新的人才前赴后继,才会有创新的成果层出不穷。
两个70%和2亿与10亿到几十亿
记者在中南大学听到一个新名词:学科性公司,即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记者还听说因为两个70%的政策,这些学科性公司的中坚力量都是教授等学科带头人,很多人现在都很有钱,住商品房,开私家车。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南大学在这几年里以一批技术成果作价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约10亿元,并由此拉动社会资本投入几十亿元,成功地依托自己的学科优势发展起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办起了60多家学科性公司,充分体现了其高成长性和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例如机电工程学院以国家863计划项目技术成果入股,创立了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4年来产值连续翻番,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3.6个亿。
科研人员们腰包鼓胀了,心气高了;学校里大楼盖起来了,横向合作程度加深了、红火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了,学校地位提升了。这有什么不好呢?
可这两个70%至今还有人质疑。“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非政府计划项目节余经费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有人认为这个在2001年出台的《中南大学技术入股管理办法》中制定的游戏规则,利益的杠杆向科技人员倾斜得太多了。
记者了解到,这两个70%是中南大学从实际调研中得出的结论。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提出高校在成果转化中,成果持有人收益不能低于20%,并没有规定不能高于多少。当时全国最高的为49%,科技人员们则希望能够有60%—70%。与其让科技人员们咬牙不使劲,还不如激发他们心甘情愿地全力以赴。如果说这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话,那么科技人员没有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科研实验设备不能有效利用,才是最大的流失。
这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和行动的大无畏,事实证明两个70%政策的制定是成功的。中南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大学中,继续高举着这面旗帜,而且把口号喊得更响亮。
教育部部长周济对此有一个评价:“这事虽然有争议,但无论如何中南大学把事情做成了。说不好的人自己拿点成果出来行不行。”
科研与产业经营和金融资本运作
中南大学很多成果都得益于两个70%,可又不完全只局限于两个70%,他们创造性地发展着两个70%,开始跨学科地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聚集,通过融资、引资,搭建做大贡献的大平台。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除了需要能冲刺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外,更迫切需要有重大技术创新,同时能形成产业、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应用技术方面的科学家和学术型企业家。建设创新型大学同样如此,这样的顶尖人才在中南大学已初露端倪。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呆子,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把科研、产业经营和金融资本运作这几个看似不搭界,但在现代大科研中却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搭起互惠互补的桥梁,在支持科研完成的同时,创造财富,造福社会。
用干细胞工程技术治愈不孕不育症3000多人,被海内外誉为当代"送子观音"的卢光琇教授,当年曾因科研经费奇缺而险些关门大吉。万般无奈之下,开设了一个不孕不育门诊,没想到不仅挣回了足够的科研费用,而且实现了临床—科研—再临床的紧密结合和良性循环。如今这个门诊部已成了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这所现代化医院是卢光琇用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吸引中国信托投资公司注资1亿元组建起来的。
如果说卢光琇是被逼上梁山的话,那么黄伯云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发,则是自觉走向革命。由于所有的技术路线全靠自己探索,所有的工装设备都要自己设计制造,前后耗资累计2亿多元,这全靠政府的支持和大学自筹在我国现阶段是不现实的。他们果断决策,走市场化道路,创新机制,引入公司制组织,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用大学研究院的科技创新和学科性公司的市场运作,来迅速实现跨属性的资源聚集,解决融资难题。如果不是由此获得强大的资金保证,这个填补一等奖空缺的项目很可能早就不得不半途而废。
获奖只是标志,目标是创新型大学
如今这个获奖项目已建成固定资产2.5亿元的大平台,集合起6大学科60余人的大队伍,为航空航天和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着新材料保障。这才是中南大学最为津津乐道的事。
因为获奖只是一种标志,中南大学更看重的是这项创造性发明填补了国内航空制造业的一项空白,它说明大学科研不仅仅只是教学的附属品,它还具有孕育和生成高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和能力。他们目前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紧密联系行业的天然优势,服务好国家和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
在这样的建设创新型大学旗帜下,获奖仅仅只是一场大戏的序曲。
当采访快结束的时候,记者注意到,中南大学的创新型大学有很丰富的内涵,但却没有一个量化的门槛。它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延伸,但不像研究型大学那样,必须建有研究生院等硬件要求,把大量的普通大学排斥在外,使之既可成为重点名牌大学的办学方针,也可是一般普通大学的努力方向,拓展和延伸了示范和仿效的空间。
就像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院士所指出的,创新型大学的提法比研究型大学好,能更好地涵盖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