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力量---中南大学建设创新型大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06日 作者:李伦娥
地处湖南的中南大学今年是喜事连连:3月份,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一举拿到8项大奖,获奖数为全国高校之最,其中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此奖项的6年空白!8月份,6项成果通过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委员会评审;11月初,所领衔的材料类两项
“973计划”正式启动,在同一个学科由同一单位主持两项“973计划”项目,这在全国也是首次;7月以来,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校视察;不久前,国务委员陈至立对中南大学建立创新型大学给予充分肯定。
“新组建才5年的中南大学,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之所以喜事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高举创新的旗帜,将创新作为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秋日温暖的阳光下,正在进行管理创新,推动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总结说。他认为,大学的使命,就是为创新型国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因此,今年5月,在温家宝总理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多月后,在新的中南大学的第一届党代会上,建设创新型大学作为学校新的定位,被写进了党代会报告。
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创新+创业”,改“流水线”为因材施教,张扬个性
中南大学是在2000年年初由原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3所学校过去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新形势下如何将这些特色发扬光大,巩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成了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探讨的课题。
创业8年身家40个亿、将充电电池做到全球第二的王传福,从做电焊条起家到如今湖南首富的梁稳根,“中国软件二十年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丁亮……在中南大学7万多名师生员工中,这些创业典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事实上,何止这几个亿万富翁,在中国高校校友入围“2004年度福布斯百富榜”和“南方周末中国内地人物创富榜”中,中南大学与清华大学同时名列第五!
“是榜样,也是目标。”同学们说。
“我们过去上大学时老师经常讲,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还不够,还要加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李健说,他认为,按部就班的“流水线”,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同学们不仅学到知识,还能运用知识,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财富。这也是研究型大学与创新型大学的区别所在。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上,学校持续开办物理、化学基础试验班和信息教改试验班、生命科学与技术教改试验班、医学教学国际标准本土化教改试验班,去年还试办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真正做到优才优教,营造精英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在去年年初的全校教改会上,校长黄伯云说。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除对第一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发挥第二和第三课堂的作用。”刚刚带队参加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赛的党委副书记徐建军认为。在这次大赛上,学校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几年来,学校先后有97个团队的588人次在省部级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竞赛中获奖。徐建军介绍,配合创新型大学的定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创新+创业”,为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李健亲任组长;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每年约200万元;成立了“创新创业学校”,创建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网”和“中国研究生创新网”,并得到国家发改委160万元的引导资金;学校的35个德育基地里有11个是创新创业基地;此外还成立了至少30多个创新创业社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谢丹,就是这11个创新创业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中的一员。那天,接到电话从图书馆匆匆过来接受采访的他,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个孩子的他,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还在从大四开始迄今的4年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论文10篇,其中有7篇是用英文撰写并发表在国外的杂志上,还有3篇也已经接到了用稿通知,包括SCI源刊9篇次、EI检索期刊7篇次。
“没有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绝没有我的今天。”谢丹告诉记者,1999年进入中南大学时,他的高考成绩并不是特别好,但一进校就被学校浓厚的学习气氛所感染,学校本土所培养的14名院士成了他心中的偶像,学校新建的气势雄伟的图书馆成了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大三第一个学期,他主动报名加入“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
“我们从1999年开始,坚持每年挑选一批优秀大三学生加入,院里每年都拨有专门经费3万元。”这个学院的总支副书记肖来荣告诉记者,建立实验室的目的是培养一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迄今已招了8届,共有480多人,这些学生按老师们承担课题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老师和一个研究生指导,每个小组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要完成一个科研项目,撰写一篇论文。“所有的人都做到了,有的甚至不到一年就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肖来荣说。
科技创新---整合资源,凝聚人才,改“游击战”为“大兵团”
“直接贡献国家重大工程,直接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直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技术问题,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今年3月,校长黄伯云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经过20年的努力,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接受本报记者长达一周的跟踪采访时,黄伯云多次强调这样一个简称为“四直接”的科技工作目标。用党委书记李健的话表述,则是“筑大平台、建大团队、拿大项目、出大成果、作大贡献”。“四直接”也好,“五大”也罢,记者体会到,中南大学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整合资源,凝聚人才,改“游击战”为“大兵团”作战,“战斗”的过程中突出自主创新。
新合并的中南大学,在有色金属、医学、土木与铁道交通等方面都有极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在材料学、遗传学、粉末冶金、矿物加工、地矿工程等领域形成了强势学科。3校合并之初,学校就分析形势,研讨思路,确定要整合优势资源,将国内乃至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们吸引过来并组织起来,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工作新思路,用黄伯云校长的话表述是“打大仗”、“拿奥运冠军”。
“打大仗”,无疑需要优秀人才。“如果说人才是资源,那么尖子人才就是稀缺资源,就是皇冠顶上最璀璨的明珠。”这是今年年初李健书记在学校党代会报告上的原话。
有数据统计,在并校后的5年里,学校从海内外引进杰出学科带头人18人,其他国家级尖子人才70多人。青年学者杜勇,1992年获博士学位后,在国外呆了11年,拿到了美国的“杰出人才”签证,老婆孩子都适应了国外的生活,但最终还是被黄校长的“大仗”吸引回来了。“我是金展鹏院士和黄校长的学生,11年里一直与黄校长有联系,他先后3次提出要我回来,并说现在是最好干事的时候。”杜勇说。无数个电话后,杜勇携家带口地回来了??就如1988年老师黄伯云从美国回来一样。但显然,他的境遇好多了,2003年元月,回来的第二天,黄伯云就将他请到办公室,告诉他,专门为他设立了“新材料实验室”,还将他作为“芙蓉学者”特聘对象。不久,杜勇就拿到了“芙蓉学者”配套经费100万元,“863计划”项目200万元。
“打大仗”还得有精锐武器??“不是给多少钱,而是配套政策。”主管科研的副校长邱冠周说。他这里所说的政策,主要是指在合并之初出台的“两个70%政策”,即“以学校技术成果折资入股或增资扩股所获股份的70%归有关科技人员,以学校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入股或增资扩股所获股份的70%归有关科技人员”。当初中南大学将“70%”的方案拿出来讨论时,整个校园像炸开了锅。“这不是鼓励老师们将课题和成果私有化吗?”有人强烈反对。但学校党政一班人不这样看,他们就此还总结出了关于“三个流失”的理论:科技人员无研究开发积极性是学校国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流失,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是学校国有无形资产的最大流失,科研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利用是学校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一把椅子,放在那里不用,照样变旧,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浪费。”校长黄伯云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个“70%”,不仅造就了一大批住豪宅开私家车的“知本家”,也使学校的学科性公司一下子增加到60多家,机电工程学院几名教授以“863计划”成果入股的“山河机械”,去年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达3.6个亿。
“打大仗”还要有一个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失败是成功之母”,这道理谁都懂,可在花了国家两个多亿之后,谁还敢说这话?黄伯云敢。那是2000年9月,黄伯云领衔的“炭?炭”团队,试验再次失败,团队20多个人集体流泪,黄伯云就是这样给大家打气的。还有夏家辉院士的基因克隆、刘业翔院士的铝电解冶金节能、钟掘院士的金属材料制备……哪一项成果不是无数次失败后才获得的?
如此精英人才,如此精锐武器,再加上如此宽松环境,典型的“天时、地利、人和”,想不发展都难。“凌空杀出的一匹黑马”,难怪有人惊呼。确实,“炭?炭”就不用说了。还有关于铝土矿的开采运用??我国是铝材消耗大国,但如果采用国际上沿用了100多年的“拜耳法”处理,我国现存的铝土矿资源保有量将不足10年。为此,学校发挥在有色冶金领域的综合优势,组织选矿、冶金、材料、化工、机电等多个学科的院士教授,先后进行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在内的多项科研,联合攻关,终使我国的铝土矿资源保证年限延长到现在的约40年,记者采访前才启动的又一个“973计划”首席项目,预计又将使其年限再延长50年。
“学校科技实力明显提高。”采访中,许多老师都这样说。他们扳着手指头数: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奖项目数连续5年居全国高校前10位,2004年跃居第一;仅最近5年就获国家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共有6项科技成果入选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居全国高校第三位;科技经费连续5年保持递增1亿元,去年突破6个亿;“973计划”首席项目达4个。
管理创新---流程再造,重心下移,改“金字塔”为“扁平化”
流程再造,重心下移,“金字塔”、“扁平化”,这样一些词,对记者来说非常的陌生,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就长期从事高校和科技管理的李健,对此却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建设创新型大学必须有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保障,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可以借用企业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
记者采访期间,正逢学校对机关处室进行大规模的调整,负责人重新竞聘上岗,“3校合并之初,为稳定起见,当时对许多机构和岗位,都是采取‘加凳子’的办法。”主管此项工作的副校长黄健柏介绍,比如原机关就有14个处室在各校区设立了“派出办”,表面上看大局稳定了,工作也比较顺手,但问题也接踵而至:人员增多,管理成本增加,而且多几个环节工作效果并不一定好。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机关人员进行调整和精简。一是在处室设置上,增强宏观决策,如新设立“事业发展部”、“文科管理处”;二是在管理流程上,改过去的“7层次”为“5层次”,为说明问题,黄健柏副校长还专门给记者画了个图,过去的管理层次是“校级?副校级?处长?副处长?科长?副科长?科员”,现在则改为“校级?副校级?处长(副处长)?高级主管或主管?文员”;三是管理岗与服务岗分设,实行业务主管制。“改‘金字塔’为‘扁平化’,处级干部压缩了26.5%。”李健介绍说。
这还仅仅是机关处室。此外,在整个体制运行中,学校是按照“党委领导、行政指导、教育咨询、民主参与”的模式,构建了“两级管理、院为主体、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通过实施二级学院目标管理和考核、办学水平评估、经费总额动态包干等制度,进一步增强二级学院办学活力,用模拟法人制将其与学校变成母子关系,让学校像一个集团公司;对条件成熟的单位或各类“特区”试行年薪制,其他员工则以工作业绩定岗位津贴;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其可自主行使人事、分配、经费使用等权利……
“大学是一个藐视行政权力的地方。”“要少开会,开小会,开短会,须知开会也是要有成本的。”这是采访中李健几次所强调的。曾经在科技部工作多年的他认为,大学管理者的任务,一是要给学校准确定位,二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办学环境。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就是营造内部良好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至于外部环境,他告诉记者,学校一直致力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学校处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内陆省份,不能光想着所在省能给我什么政策、多少钱,而要想到能为地方做什么,给地方经济建设以多少人才和科技支持。因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教兴湘领导小组”,正在研究制定“中南大学科教兴湘行动纲要”,李健自己亲自主持的国家重大软科学项目“中国中部崛起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联络了中部6省的有关专家学者,已取得重要进展。
学校主动服务地方,实际上是双赢。就在记者采访之际,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米塔尔公司董事会主席拉克什米个人出资500万美元,捐赠给学校,就是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促成的;学校服务铁道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首批战略合作科研专项550万元,也正式得到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