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张新明:年纪近花甲,劲头赛而立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10日 作者:徐兰山

11月10日,铝材基础研究的第二项973计划“高性能铝材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正式启动,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新明担任首席科学家。

迎着初冬的寒气,记者走进了张新明的办公室。一进张新明的办公室,他的妻子兼助手的周卓平副教授赶紧将沙发上的一床棉被挪开,给我们让座。周卓平告诉我们,最近实在太忙,所以有时懒得回家,就在这里休息。

1970年,张新明毕业于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压力加工专业,1982年赴德国亚琛大学留学,198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此后,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与现代加工技术研究,在金属材料塑性变形、再结晶及微观结构调控与相关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创新性成果,解决了我国铝加工行业中不少技术难题,为我国民用、军用有色金属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张新明先后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白俄罗斯工程科学院、俄罗斯宇航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内的学术职位更是多不胜数,主持“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军工以及重点攻关等国家项目达30余项。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近三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一),中铝合作奖以及其他奖励。

像张新明教授这样一位学术名人,互联网上介绍他的资料却不多,记者不免有些奇怪,聊到这里,周卓平有些激动:“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愿接受采访,你们算是特例,他呀!哎,不说了……”类似的话,记者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此前张新明的大儿子曾向记者“抱怨”:“生活?我父亲没有生活。我母亲身体不好,但还要每天陪着他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半,每周105个小时全部是工作,每年只有大年初一至初三是休息日,六年如一日。我们三兄弟长期吃食堂,不怕你笑话,我们家的一罐液化气可以用一年多。他天生就是一个搞科研的‘机器人’。”

聊生活张新明教授是听多说少,但谈到项目,他顿时有了精神。记者知道,在钟掘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项目组中,张新明教授任专家组成员,并参与了课题研究。他的高比电容高压阳极电容铝箔生产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经专家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应用成效很好,产品质量全面达到甚至超过日本铝箔水平。从而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使进口铝箔迅速降价,仅此项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省资金4亿余元。记者请他谈谈这一研究的两期973项目的差异时,张新明十分谦虚,反复强调第二期是第一期的延续,他说:“我只是个召集人。”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