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云创新技术产业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14日 作者:赵何娟
如果科研人员没有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将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最大流失;如果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和产业化,将是学校国有无形资产的最大流失;如果科技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将是学校国有有形资产的最大流失
中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在一栋很旧的大楼里。陈旧的办公楼在不断新起的大楼中显得很不起眼。中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国强说,这栋简陋的办公楼里,校长办公室却经常都是最晚熄灯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黄伯云这么形容自己的生活,“不打牌,不跳舞,没有任何业余生活,只有从早到晚的三点一线:家里、办公室、实验室。”
从回国便坚定地选择了研究方向到最后出研究成果,黄伯云走过了近20年,其间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2005年3月,黄伯云凭借“炭/炭航空刹车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下称“炭/炭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该项目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打破了美、英、法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成为第四个能生产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国家。
一直从事科学研究的他,对于此次获奖有自己的理解:“科研不仅仅是写几篇论文,更不是在实验室里作实验,重要的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这才是完整意义的科学家。”
对此,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包括“炭/炭技术”在内的诸多科研成果,最难的是通过产业转化实现实际运用的过程。也只有冲破这个瓶颈,之前所做的艰苦努力才不会白费。黄伯云也在一直探寻这种结合的良性模式。“学科性公司制”就是这样一种体制的尝试。他也因此成立自己的公司。
在争论中成长
不久前,黄伯云新成立的博云新材料公司与长沙高新区签约成立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总投资1.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年产1万套以上,年总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以上。
黄伯云告诉记者,这再次证明了学科性公司制的改革是成功的。
黄伯云认为中南大学近5年科研成果所取得的突飞猛进的进展,最为关键的转折是从2000年开始。这一年,中南大学首创“学科性公司制”,即“以人为本、立足学科、要素组合、产权明晰、知识营运”,并出台了《中南大学技术入股管理办法》,以及《关于落实国家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政策的实施办法》。
然而,两个办法在施行之初却遇到了来自各方面质疑。学科性公司制的核心在于两个70%,即“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非政府计划项目节余经费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比如新办一家企业,教授以成果作价100万元入股,其中的70万元归教授本人;结余的课题经费100万元拿去入股,其中70万元属于课题组成员。
很多人对此发出了疑虑,认为70%的比例对科研人员来说太多,并且觉得他们拿着国家的工资,利用国家的科研仪器,盈利却进入私人公司,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巨大的舆论压力没有改变黄伯云的改革决心。他坚持认为,如果科研人员没有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将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最大流失;如果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和产业化,将是学校国有无形资产的最大流失;如果科技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将是学校国有有形资产的最大流失。
在“炭/炭技术”研究过程中,由于所有的技术路线全靠自己探索,所有的工装设备都要自己设计制造,前后耗资累计2亿多元,如果全靠政府的支持和大学自筹在我国现阶段是不现实的。
2000年,“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经历了一次“功败垂成”。黄伯云说,“当时钱输光了,招数也用完了,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痛定思痛后,他又组织团队重新再来,一项项检查,一点点琢磨。他很庆幸最后选择了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如果没有社会资金的入股,这条路可能就此中止了。
黄伯云引入公司制组织形式后,便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用大学研究院的科技创新和学科性公司的市场运作,来迅速实现跨属性的资源聚集,解决融资难题。
中南大学很多成果都得益于通过融资、引资,搭建平台,把科研、产业经营和金融资本运作这几个看似不搭界,但在现代大科研中却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搭起互惠互补的桥梁,在支持科研完成的同时,创造财富。
“三角恋”
黄伯云形容说,如果科研成果是需要不断添加的干柴,那么社会资金就犹如往干柴上泼的汽油,能让干柴越烧越旺。“科研成果就像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又为科研注入了更多鲜活的血液,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而在此过程中,国有资产也并没有流失,而是作为入股方得到了增值。人的积极性发挥了,无形资产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又解决了就业问题,这一切都是国有资产的增值。
社会资金入股的行为就像“三角恋”,融资过程也是不断增值扩股的过程。黄伯云成立的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凭“炭/炭技术”,每年为国家节约外汇5亿多美元,而同时创造10亿元以上的收益。
发明研制成功后,黄伯云和他的团队一刻也没有停歇,由于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其使用强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10%,综合成本降低21%,生产效率提高了100%,高能制动性超过25%,而产品重量却大大减轻几百公斤,国外订单雪片般飞来。
黄伯云在为如此巨大的市场前景激动的同时也表示了忧虑,现在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例如技术本身在发展,竞争在不断加剧,包括不断降低价格、提高性能等,“任何技术都有生命周期,炭/炭复合材料还要创新”。然而最让其担忧的却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
学科性公司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却始终都没有太关注,这形成了黄伯云在公司治理上最大的困惑。目前公司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支出非常少,主要依赖于专利申请。这无疑也是所有学科性公司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整个资金运作过程中最薄弱的一环。
目前学科性公司所采取的措施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的做法只是对各个合作的企业,秘密地进行合作洽谈,但这并不是长期有效的办法。时间长了,聪明的“生意人”很容易互相获取信息。
寄望股份制
黄伯云定义学科性公司为,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的股份制企业,公司的中坚力量都是教授等学科带头人。学科性公司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基地,其资金链运作过程中最核心的一环就是“中试”,实验室的实验研究投入只占10%左右,剩余的90%都在最后的“中试”,也就是转化的一环,这一环节也是风险最高的,如果说中试失败,前面的一切实验都将前功尽弃,甚至倾家荡产。
所以在校领导的直接带头作用和政策号召下,院士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了寻找更多的资金支持,纷纷成立了类似的学科性公司,不到一年,学校就以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形式,创办了近60家学科性公司,学校技术成果作价约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约10亿元。
中南大学董事会也随之成立,聘请大型企业负责人、知名学者和社区代表作为董事会董事或名誉董事,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管理资源,提高学校的宏观决策和战略管理能力。
黄伯云认为,股份制是目前最好的体制,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