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同样需要思想关怀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28日第4版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04月29日 作者: 徐建军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层次人才是全社会的示范,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培养。”他特别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要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一定要把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融汇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要为祖国、为人民不断奉献并干出业绩,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骨干力量。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研究生同样需要思想关怀。如果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学理、荒于道理,那是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在对研究生加强业务指导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研究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和研究生导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以德为本、以德立世、以德行事,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和成功之路。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认为,一切真正的人才培养,当是首在体育、次在智育、更言德育,“因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重视修养、重视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和意义而言,则更不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我们欣喜地看到,研究生作为一个数量激增的群体,品学兼优者的确大有人在,他们走出校门后,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研究生思想状况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少数人政治上不求进步、存在信仰危机、道德水平不高、心理不够健康等,这些问题追根究底仍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对研究生思想上的关注与关怀一刻也不能放松。
从导师的角度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塑造和维护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尊严,不仅包括“知道”的容量,还应包括“求道”的精神、“治道”的作风、“用道”的能力、“传道”的方法、“体道”的修养,等等。事实表明,导师是研究生心目中最亲的人、最近的人、最信服的人,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无疑是一条最有效的教育途径。
几年来,我们正是基于上述种种认识,倡导所有导师从思想、道德、精神品格上关怀每一个研究生。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广大导师和研究生的赞同,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要在“深入”上做文章,将导师坚持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进一步落实到每一个院系、每一个学科、每一对师生,深入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尤其要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引导研究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要在“提高”上做文章,将导师坚持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提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以求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