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集中优势学科强化科技项目集体攻关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29日 作者:李伦娥
筑大平台集聚资源建大团队联合出击
中南大学集中优势强化科技攻关
本报讯(记者 李伦娥)全国技术发明奖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被改写;“十五”期间,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数达26项,名列全国高校第二;“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年均递增1个亿,2005年达6.5亿元,进入全国高校前10位……中南大学,一个地处内陆省份湖南的高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大手笔?为什么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科研奇迹?
“筑大平台、建大团队、揽大项目、出大成果、作大贡献”,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这样阐述学校的科研理念。被业界人士简称为“五大”的科研理念,正是创造出这些奇迹的根源所在。
首先是筑大平台聚创新资源。学校原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个,近两年来,又开始筹建先进制造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通过整合资源、校企共建、学科联合等措施组建和建设了一批科研基地,如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金属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医学移植工程研究中心、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马王堆古尸与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
其次是建大团队联合出击。许多人都有些不解,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南大学,凭什么“十五”期间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凭什么科技进校经费全国高校排名第10?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组建“大团队、大兵团”。2005年填补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就是该校20多年来近10个学科60多名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2005年和2006年,学校更是加强此项工作,通过紧紧依靠高层次专家的领衔作用,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和创新团队优势,主动出击承揽重大项目,仅2005年就获国家“973”、“863”、“国防军工工程”、“产业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立项126项,获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突破3200万元。
三是揽大项目、出大成果。“打大仗”是黄伯云的口头禅。正是因为建立了大平台,组建了大团队,因此这些年中南大学被同行们评价“一拿就是大项目,一获就是大奖”。“十五”期间,学校承担1000万元以上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就达20项;2005年拿到的两个“973”项目,是全国上千所高校中的唯一一所,也是“973”计划实施以来第二个在一年内获得两项“973”计划立项资助的高校;2005年,学校又取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优异成绩。
四是促成果转化作大贡献。再好的成果,得奖档次再高,“纸上谈兵”或锁在实验室都不行,重要的是转化。近年来,学校的多项重大成果都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巨大效益,如刘业翔院士领衔完成的关于“铝电解”的系列研究,年节电量相当于三峡电站年实际发电量的一半。
据悉,“十一五”期间,中南大学在基础学科方面将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群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组织跨学科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产学研方面,抓住“建立企业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将各学科的精兵强将组成“联合舰队”到有关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上门服务,集体攻关。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