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罗学港:被学生认可最开心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28日 作者:李伦娥

    在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中南大学,罗学港是一位名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作为闻名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女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主任,他的名字常见诸报端。“尽管我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我最看重的是2003年,校学生会给我颁发的‘同学最喜爱的老师’荣誉证书”,罗学港说。

从1973年毕业至今,罗学港在医学讲台上整整度过了34个春秋。这期间他领衔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仅近5年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重点研究项目子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59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4项。他认为最开心的事仍是“得到学生的认可”。

“青椒炒肉”

——让学生们牢记关键环节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医学课程的“门槛”,以致有“没有解剖学就没有现代医学”之说。但解剖学的课又特别难讲。医科新生初次与尸体打交道,难免有恐怖感,标本室里气味难闻,先要解决生死观等最基础的职业精神问题。人的运动系统就有206块骨头和600多块肌肉,还有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其他8个系统。其中许多结构都不是直观的,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加上悟性才能在头脑中构成三维空间结构。

“但是我们还是喜欢听罗老师的课”,8年制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董硕说。“他讲课总是充满激情”,大三女生陈璐说。罗老师这门课上了二、三十年,但每次上讲台前他仍然是一丝不苟地备课,唯恐“学生们不喜欢”。

不要试图将你所知道的东西在两节课内全部灌输给学生;不要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要明确医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要讲清重点和难点;学生不喜欢这门课,或者上课打瞌睡开小差,问题不在学生,肯定在老师——这些观点,是罗学港在言词与行动上念念不忘。

教了34年书,门生遍天下,听过他课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记得他。

一次,罗学港的同事到新加坡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个研究人员向这个同事打听罗老师,“名字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他上课时给我们讲青椒炒肉。”原来这个研究人员是罗学港20年前的学生,当时为了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那看不见摸不着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脑黑质的功能,罗学港生动地举出一个“青椒炒肉”的例子。说的是当时学校食堂有个工人患有轻度震颤性麻痹,每次给大家打菜时总是满满一勺下去,但由于不可控制的肌肉震颤,抬起时肉片纷纷下落,盛到碗里基本是绿肥红瘦!如此生动形象的讲述,加上幽默机智的表达,对这个特别的先生以及这节课讲授的内容,想忘掉都难。

“欠起脚来摘果子”

——全力建设教学条件

1987年,读完硕士学位的罗学港得到了去美国维斯康星医学院学习的机会,之后他又先后到澳大利亚、香港访问学习,国外、境外大学完备的实验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罗学港大开眼界,也使他深刻感受到改善实验条件和提升教学技能的紧迫性。

若干年来,罗学港领着大家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大体互动实验室”,建起了国内一流的人体形态科技馆,展出的标本达1200多件;组织改造了实验通风设备,采用标本塑化技术和冷藏保存技术取代传统福尔马林浸泡技术,实验条件大为改善……而这其中的许多项目,都是罗学港带着教师们大胆贷款建成的。传统的大体解剖教学,每个教师一次只能给几个学生示教,示教的标本需求量也较大。罗学港带领教师们设计的数码互动教学装置,使教师通过实验台上的数码装置,就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实习操作情况,学生也可获得及时的辅导与帮助。

完善硬件条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罗学港任主任的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22名教师担负着8门课程,年均授课1万多个学时。罗学港领着大家又增开了“断层解剖学”等4门新课;主编参编了41本教材,对解剖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加操作课时比例,并新增断层影像解剖学内容;将课程小论文、课外研究课题、寒暑假研究性实验、科普宣传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等。

罗学港34年如一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现在仍一年担负着100多个学时的本科教学任务。

2003年,罗学港主持的“人体解剖学”被评为国家首批精品课程;2005年,以罗学港带头申报的《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罗学港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并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