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内涵建设掠影
来源:健康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16日 作者:张灿灿 谢明霞 伍西明
在医疗质量管理上,百年老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无疑是具有号召力的。就在记者来到湘雅采访的同时,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几百名医院管理者也专程来这里参加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培训班,向湘雅取经。
在医院管理领域,质控并不是什么新词,张口闭口提质控反而容易引起管理“疲劳症”。怎样让老调弹出新意?弹到每名员工心里?管了20多年医疗的湘雅医院副院长孙维佳将其概括为六大体系,在守住准入关口、建立一套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对质控体系进行评价和监督等之外,孙维佳认为更为关键的是反思重点环节,从细节入手,逐个封堵“火山口”。
给手术病人套上手牌
对于医疗质量控制,该院麻醉科主任郭曲练的感受是医院一直在抓,这几年抓得更严格更到位。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每个环节都有质控。
他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家医院把法乐氏四联症病人和扁桃体炎病人搞混了,本应摘除扁桃体的病人却被错打开心脏,酿成重大医疗差错。也许有人认为出现这样重大失误的几率很小,但的确有不少医院,就在这种细节上栽了跟头。从2005年起,湘雅医院规定,为每名需要手术的病人制作一个手牌,套在病人手上,上面写着病人名字、病房、床号和病情等,外科医生、手术室护士、麻醉师包括转运工人等,不光要核对病历,还要核对手牌,并询问病人,确保不出错。
郭曲练说,过去做手术没有制订应急预案,术中发生意外难免有点手忙脚乱,现在术前都要将应急预案准备好。就拿他负责的中心ICU说吧,他反复强调ICU的每个医生都要学会使用呼吸机,这是抢救病人的重要一环。在一次查房中,他观察到一位上着呼吸机的重症病人,与呼吸机相连的气管导管突然脱落,他立即给病人重新插上导管,然后紧急组织全科讨论,严肃指出导管脱落重新插上不难,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那就是一条人命。 郭曲练说,我们还在科里开展麻醉病例讨论,把大家容易忽视的地方指出来,为的就是让大家绷紧质量弦。
为急诊病人预留电梯
急诊科主任李小刚说,绿色通道提了很多年,现在已经从概念落到实处了。去年8月,某医院电话通知李小刚马上要转来一名门静脉损伤病人,他意识到对这类病人的抢救每一秒钟都很珍贵,否则缺血组织很快会坏死。他立即启动绿色通道,通知输血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人员火速到位,而且派专人守在电梯口,为病人预留电梯,救护车一到,立即送往手术室。前后花了不到10分钟,终于将病 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对于医院针对一些疾病制定的处理流程,李小刚认为非常有用。有一次急诊科接诊一位老年昏迷病人,大夫们首先想到会不会是脑中风,按照医院制定的不明原因昏迷诊疗流程,常规检查要测血糖,血糖结果显示该病人是低血糖引起的昏迷。李小刚说,要在以前肯定得先做个CT,最快也要半小时到一小时才能出结果。对于低血糖病人来说,半小时就是救命时间,要是耽搁就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对症 治疗后,病人很快就苏醒了。
从教大家洗手做起
湘雅医院是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还要承担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工作。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吴安华半开玩笑地说,搞感染控制就是从教大家洗手开始的。刚开始有人不理解,说我都干了一辈子了,还用你教我洗手?吴安华和同事们就下病房检查,发现有的医护人员还在用肥皂洗手,建议医疗区全部取消肥皂洗手,改用洗手液,接连举办几期手卫生培训班。就说ICU吧,里面住着的都是危重病人,生命体征本来就弱,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他们就要求医生每检查一位ICU病人,都要专门洗手后,再为下一位病人查体。
2006年6月,感染控制中心对各外科病房围手术期用药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几个病室对用药时机不够重视,本应把病人推进手术室后在切皮前30分钟至60分钟时使用的药物,结果在病房里就用上了。吴安华他们就提醒手术室人员,用药太早效果不好,手术室立即改正了。 2006年院感染控制中心共监测病例55264个,感染率仅为3.91%,例次感染率为4.58%。对医院空气、医务人员手、消毒物品、消毒剂、灭菌高压锅等标本7486份进行监测,总合格率为92.91%。
感染控制中心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2006年他们联合医务科质控员、药剂科对出院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内科系统抗生素使用率为47.1%,其中预防用药构成比为18.6%;外科系统抗生素使用率为83.3%,预防用药构成比为78.5%,较之以前明显下降。吴安华说,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重点干预Ⅰ、Ⅱ类手术的感染控制,今年还要加强对
医务人员针刺伤的监测。
规避质控“审美疲劳”
医务部质控办的熊立维,在质控岗位上干了一辈子,由于她的“资深”,医院舍不得让她退休。熊立维告诉记者,20年前湘雅就成立了质控科,那会儿,干质控真是个得罪人的活儿,坚持到现在大家都理解了。有些科主任还把科里新进来的副主任医师和出国人员送到质控科轮训,既可以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也能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
熊立维说,医院规定医护人员职称晋升要和质量考核挂钩,有没有不及格病历、出没出过重大医疗疏漏在她这里都有一本账,这对医护人员的约束力很强。她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奖金一个月才80元,其中20元与质量挂钩;1992年奖金是200元,其中100元与质量挂钩;从1995年起科室奖金100%与质量挂钩。也是从1995年开始,他们用扣下来的钱设立了7个质量奖项,包括优秀病历奖、护理质量奖、质量监督奖等,并加设年终大奖,表彰医疗质量优异的人员,去年年终就奖励了3万多元。
副院长孙维佳说,博士生毕业前要当住院总医师,医院要求他们在质控科轮训两个月。他们用“第三只眼”看质控,可以敏锐发现问题,这就避免了质控人员长期搞质控容易产生的“审美疲劳”。
“质量是医院的生命。”院长陈方平说,质量管理不仅能确保医疗安全,还能促进学科建设。湘雅医院在基础质量管理上有良好传统,还要根据临床需要不断改进质控体系,让质量管理产出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