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聋儿,助他们走出无声世界
来源:科教新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7日 作者:颜优华
“妈妈、阿姨……”在无声世界里呆了4年的康康,在老师的鼓励下终于会说话了。尽管4岁的他只会说出几个简单的词语,但现场所有的人无不为之激动而鼓掌。这是记者3月3日在湘雅二医院“救助贫困聋儿,共享人文奥运”义诊现场看到的一幕。 康康的老师介绍,康康来自岳阳湘阴,先天性耳聋已有四年。今年元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在长沙一特教学校接受语言培训,时间虽只有一个多月,但康康在老师和医生的帮助下进步很大,已顺利跨出无声世界的门槛,并能说出简单的词语。
在我省,像康康这样有听力语言残疾的儿童数量很多。第二次全省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省听力残疾人已达95.3万,其中7岁以下听力言语残疾儿童约有5万人,且50%%为贫困家庭儿童,90%%以上分布在农村,并以每年2000人的数量增加。这些儿童大部分需要植入昂贵的进口人工耳蜗方能恢复听力,回到有都声世界。这些残疾儿童不仅自身承受聋哑的双重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康康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得益于“湖南省十一五期间人工耳蜗植入援助计划项目”。该项目由湖南省政协常委、湘雅二医院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湖南省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主任谢鼎华教授于2006年提出,并于2007年3月3日在湘雅二医院正式启动。项目的核心任务是成立湖南省人工耳蜗植入中心,救助贫困耳聋残疾儿童。省财政“十一五”期间安排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作援助经费及聋病基础与产业开发研究的启动基金,并对一些人工耳蜗产品实行零关税政策。自项目启动至今,该中心已成功为贫困耳聋儿实施人工耳蜗植入52例,援助总额235万元。谢鼎华告诉记者,人工植入一个耳蜗,在外省要14.8万元,我省的受助儿童只花9.9万元,可节省三分之一的费用。他表示,2008年将进一步实施好援助项目,计划援助资金240万,为贫困耳聋残疾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60例。
植入人工耳蜗是在配戴助听器等常规方法无法见效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治疗手段。虽然政府有救助项目,但近10万元的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来说依然是一个天文数字,每年几十例的手术,对数以千计需要救助的聋儿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聋哑儿的康复现状仍不容乐观!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认为,耳聋康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医生、教师及全社会的长期合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早发现。一般听力正常的孩子对声响会做出睁眼惊跳或转头等行为反应,家长可通过发出声响等简易测听方法进行判断。若行为测试可疑或18个月仍不会叫妈妈,应到耳鼻科做专科仪器测听,尽早发现,以便治疗。
二、早配戴助听器。大多数聋儿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一定的残余听力,而助听器是一种声音放大的装置,尽早实行声音刺激有利于康复。聋儿配戴助听器的最佳年龄在3岁以内。
三、尽早语言训练。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倘若延误则语训难度更大。配戴合适的助听器进入康复机构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是让聋儿学会说话的唯一有效方法。
四、聋健合一。对于早发现,并经过康复已具有一定会话能力的聋儿,应尽可能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进入正常幼儿园、小学学习,彻底告别聋哑环境,促进体德智的全面发展。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耳聋儿的康复只是亡羊补牢之举,积极预防才是未雨绸缪之略。他们认为,儿童听力保健工作应从妊娠期做起,在产前期,母体一般不要接受预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预防母体患病毒性感染,一旦感染要及时进行治疗,用药时禁用耳毒性药物。在分娩时,如出现难产现象,应及时采取急救措施,避免婴儿因缺氧造成耳聋。专家特别提醒,青少年和儿童要避免噪声、外伤、耳毒性药物造成感觉神经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