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阎真:我只是写出了残酷现实

来源:信息时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10日 作者:不详

2001年,《沧浪之水》的低调畅销,让人记住了湖南的教授作家阎真。时隔6年,阎真推出长篇新作《因为女人》。小说讲述柳依依和所有的知识女性一样,渴望爱情,追求独立,但她大学毕业之后,遭受男人、金钱和欲望的围剿,半推半就地被男人包养,此后她发现那更是一条死路,最后还是屈服于命运,走进了索然无味的婚姻。2007年11月《当代》第六期首发时,引起不少争论,有人认为这是堪称《沧浪之水》“困境姊妹篇”的佳作,也有女性读者表示读完此书后觉得很郁闷,这也是让阎真教授备感压力的地方,这样一部出于理解和同情女性而作的小说为什么恰恰得不到女性读者的共鸣?

爱是女性人生的主题?

信息时报:《因为女人》封面有你的一句话,“这是一部必须要写的小说,我看了太多,想了太多,不写出来难以心安”,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创作冲动? 阎真:我原来也没想到会写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文学创作要从生活中的痛感着手。在我原来住的宿舍里,总共30多户人家中,处于离婚状态的中年女性就有三四个,她们青春流逝了,基本上要再找到一份理想的爱情是非常困难了。而对于男性,如果他事业成功,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女性要重新找到人生第二春的机率就小得多。正如在小说一开端我就说了,性别就是文化,在这一点上,上帝对女性的确有点不公平。

信息时报:你似乎很强调先天的生理对女性人生的影响,在书的扉页有波伏娃和你的一段话,看上去你们关于女性的观点有点针锋相对?

阎真:波伏娃的观点是文化决定论,即女性的命运、心理、气质等等都是文化、传统造成的。我不同意她的文化决定论,我认为文化只是部分因素,女性先天的生理事实同样是很重要的因素,生理和文化共同造成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她的心理、气质等。所以我认为,对女性来说,爱是她人生的主题。

信息时报:正如不少评论指出的那样,从上一部《沧浪之水》到《因为女人》,都关注了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因为女人》关注的是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困境,为什么特别关注这部分女性?为什么特别关注“困境”的主题?

阎真:欲望化的社会现实对知识女性带来的命运挑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新现象。现在的社会比较自由,道理约束力也小了,在两性关系上的体现就是欲望被释放出来,特别是男性欲望的释放。当欲望在两性关系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时候,情感的空间相对就缩小了。爱是女性人生的主题,当欲望升值,爱就相应贬值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女性的生存环境变得比过去恶劣了

男性尤其是中国的男性,可能会觉得女性文化水平太高、事业太成功,会对他构成一种压力,在家庭生活中他就没了当家作主的感觉,于是他宁愿和不成功的女性在一起,这就使成功女性或知识水平很高的女性遇到的挑战更严峻,机会更少,对知识女性来说,情感的挑战更加强烈和尖锐。

性别就是命运?

信息时报:小说中多处提及“自由”的话题,特别在最后一章直接提到,性交易只要是成人之间、自愿、私密的,社会就不要干预,让人想起李银河说过的理论;小说还借助角色之口告诉读者,所谓的自由,到最后将成为女性无法承受,无所凭依的东西,你怎么理解两性关系中的自由?

阎真:我在作品中提到,自由不是谁想咬就咬一口的大苹果,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付出情感甚至身体的代价,比如说怀孕了还是女性来承担,这是生理结构决定的,所以说性别就是命运。性自由是一种男权话语。李银河提出这个理论本意是呼吁社会的理念开放一点,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它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实际操作的效果是非常坏的,败坏了社会风气社会道德,伤害女性,我觉得这种自由是赋予男人的自由。当然我也不赞同像过去一样对这些行为采取太严厉的判罚,但对人性还是要有一定制约,否则将是非常可怕的。

信息时报:两性关系中的自由还包括了经济的、精神的、意志的自由。就你的体会而言,对这些自由又怎么看?

阎真:中国反封建反得最彻底的其实就在男女关系上,中国女性的解放和欧美等国比,没有很大区别,这是政治的层面。但在社会层面,女性还是处于弱势地位,解放得还不是很充分。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状态,社会资源主要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自然形成了某种依附地位。

女性不要对男性有太多幻想?

信息时报:你曾说书中主要人物有70后的影子,说主人公柳依依具有普遍性。她是一个喜欢依赖男人、很被动的人,她从被包养到结婚,都是在男人的推动和指导下进行的,看不到她自己的独立意志。这与我所了解的绝大多数70后女性其实并不像。小说要写出女性生存环境的残酷,但如果女人自己不独立不自主的话,很难令人认同和信服。

阎真:柳依依经济上本来很独立,就是找不到一个可心的人,当然她自己的眼光也很高了,其实她有一种情感信仰,这还是很令人感动的,但是现实的问题很具体,应该怎么办呢?刚开始她跟秦一星(包养她的男人)也没有打经济的算盘,爱就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后来生活碰到困难,解决不了,又没有能力,她才接受秦一星的钱。根据我的观察体会,其实现在功利心很强的女孩子也很多,她们跟男性打交道的功利心很重,打交道就是要达到某种目的,因为社会资源在男性手里,女孩子要利用自己来获得资源。

信息时报:小说还塑造了一个和柳依依形成对比的女性形象——阿雨,她不依赖男人,独立能干,但也活得不好,内心寂寞空虚,对衰老感到恐惧,她的生活被塑造成一种比柳依依的人生还要不堪的人生。从中传递的讯息是,感情的失败就代表一个女性的失败?

阎真:这个人物其实也不是我虚构出来的,有生活原型的。阿雨人到中年,和男人接触的机会慢慢变少,在家里很寂寞。这类人物生活中比较少,一辈子都没有找到结婚的机缘,孤独是她们的命运。我把这些状态写出来,希望女孩子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大概可以这样说,女性人生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她和男性的关系是否协调得很好。

信息时报:小说对年龄增长给女性带来的焦虑有很多心理描写,这对表达小说主旨有什么深意?

阎真: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更成熟了,但大部分男性不是这样看的。男性常常用欲望的眼光看对面的人是不是自己欲望的对象,所以年轻女孩的机会总是多一些,哪怕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男人也更愿意和她在一起,这就是男性的眼光。男性在选择女性的时候,更多是用欲望化的眼光去选择的,在这一点上,女性不要对男性有太多幻想。

信息时报:书中主角都是知识女性,但我没有读到她们对自己的命运主宰和改变有什么积极的作用,知识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和改变有什么用?

阎真:在谈积极作用之前,我想问读者,我表现的生活景象是不是真实?是不是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虽然我从整体构思到个别细节都是尽最大可能贴近现实去表现生活的,但不同的人还是可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我只能忠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也相信这种经验是能够跟读者沟通的。如果这一点得到了肯定,我的小说对知识女性就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了,小说至少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生存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这种挑战所需要的姿态和智慧。同时,我的小说也写出了女性对欲望化社会氛围的抗议之声。这种声音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贯穿始终。

很多女性看完后觉得郁闷?

信息时报:你认为感情是女性的人生主题,这本书又告诉我们,感情是不可靠的,是有赖于男性的,是被动的。那么,依照这样的逻辑推理,女性注定没有自主的空间?

阎真:我觉得女性自主的空间受到很大的制约,现在女性要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对象和婚姻真的不容易,既要有心灵思想的交流,又要各方面都感觉好,而且还要忠于女性,忠于这份感情,这是最难的。多爱性是男人的本性,也有合理性,因其生理性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多爱性就是对女性的否定和沉重的打击,这对女性来说是非常严峻的挑战,需要女性的机智。

信息时报:按这说法,女性完全处于被动,这恐怕是当代许多独立自主的女性不能认同的看法。当代女性的经济地位、自我认知都比过去进步了很多,可要按照书中所写,女性竟然又回到了必须依附男人的境况。难怪小说发表后引起不少争论,其中你比较关注哪些争论?为什么?

阎真:我个人觉得有点压力的争论就是很多女性看完后觉得很郁闷。我希望她们能够理解,这种严峻的挑战是我把它写出来了,是生活中的挑战,并不是我创造出来的挑战。这不是小说对女性的挑战,而是生活对女性的挑战,我的小说只是把这些更集中更尖锐地揭示出来了,目的是希望女孩子们首先要认识自己,女性要认识到自己面临的这种社会环境和挑战。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女性应该要更加智慧更加聪明才行,有各种应变能力,也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我写出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这不能说我太男权了,只能说这个社会太男权太欲望化了。如果说太男权太残酷,那么残酷在于社会现实社会氛围,而不是表现这种现实氛围的作者。我不写出来现实就不残酷吗?作者的责任是写出真相。直面真相是残酷的,但不直面真相,真相仍然是真相,残酷仍然是残酷。请读者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生活吧!只要我写出的是生存的真相,残酷的责任就不在于我。如果有些女性读者对我的小说不满,我相信通过反弹和批评,她们会看到我跟她们是站同一战线的。

信息时报:按照书中所写,能否这样总结:女人基于她的生理性事实,她的最大追求是感情,而这个感情在社会现实中几乎是很难完满的,所以,你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回到家庭伦理,女人的出路在于,用真情去建立一份亲情,用亲情维护家庭?

阎真:这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来谈。现在的社会是相当欲望化的,欲望化社会挤压了情感空间,这对女性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也是她们面临的新的历史性挑战。因为,在欲望的视野中,女性是没有光明前景的,她不可能永远年轻。这是这部小说提出的问题。女性的前景在于建立一份亲情,但如果她以前有了很多的情感和身体的经历,她还会有爱的信念和力量吗?又如果没有起码的心灵纯洁性,建立亲情的基础又在哪里?这也是小说提出的问题。

■作家简介

阎真

湖南长沙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8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沧浪之水》。

■声音

当物欲横流,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现世之时,情为何物?情感何为?这一伴随着人类共生共存了几千年的话题又日益凸现且越来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女性究竟该怎样做女性?异性究竟当如何相处?这或许就是《因为女人》着力在思考在探究的话题。

——潘凯雄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

如果说《沧浪之水》是写给那些尝到了世态炎凉滋味的男人的,那么《因为女人》似乎是专门写给容易受到情感困扰的女人的。然而,《因为女人》与其说是一部女人的书,不如说是一部男人的书。《因为女人》写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心目中的女人。

——肖严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他要把自己内心感受到的震撼传达给读者、把自己反复思考的问题传达给读者。这些问题尖锐、刺痛,但又必须面对、无法回避。其实,换个角度看,女性的困境难道不是男人的困境吗?如果人世间不知情为何物,遭遇不幸的就不仅仅是女人。

——杨柳

(《因为女人》责任编辑)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