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志愿者黄小平:让妈妈做一次自己想做的事吧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9日 作者:李伦娥

58岁,退休,普通护士;癌症晚期,两年里动了4次大手术,最近一次手术是5月4日;自己说最多还能活半年。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拔下化疗管,提前出院,赶赴地震灾区做志愿者!

她就是中南大学湘雅附二医院14病室普通护士黄小平。

“也算我给党组织交一次特殊党费”

5月22日中午1点,长沙黄花机场。

“请到成都去的旅客黄小平注意,你的亲人在找你,你的亲人在找你。”机场广播一遍遍地呼唤着;“黄小平请下飞机,你的亲人在找你。”在准备飞往成都的航班上,美丽的空姐也焦急地呼喊着。但是,没有人应答。

为什么黄小平的亲人要紧急阻拦她?因为她是病人,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5月22日,黄小平手术才18天。“结肠癌,2006年11月、2007年10月和今年4月28日、5月4日,我动了4次大手术。结肠癌手术后生存的最高纪录是22个半月,我已经活了17个月了。”黄小平给自己作了倒计时。

四川地震发生后,病床上的黄小平时刻关注着灾情。“灾区最缺的就是医护人员,我一定要去灾区做志愿者。”黄小平打定主意。

5月18日拆线,第二天她就吵着要回家,并让护士将正在化疗的“深静脉置管”拔掉。但是,护士不同意。

黄小平心里有打算:拔掉这个针管,对已有35年护龄的她,可不是难事。5月22日上午,她偷偷收拾好行李,通过114订了机票,又通过114叫来出租车。她将写给老伴和儿子的信塞在枕头下后,便拖着一个巨大的旅行箱,直奔灾区!

“我的时间不多了,就算我给党组织交的‘特殊党费’吧。”在信中,她向老伴和儿子解释。

“让妈妈做一次自己想做的事吧”

下了飞机,坐上大巴,黄小平直接奔向成都华西医院志愿者报名处。

掏出工作证,黄小平作了自我介绍。“太好了!阿姨,我们正急需您这样有经验的护理人员。”接待人员高兴地说。

这时候才下午4点半,来不及吃东西,放下行李,黄小平就上岗了。这一干就是16个小时,第二天早晨8点半,才有另一个志愿者换班。

医院实在太需要人了,3000多名伤员,加上已有的3000多名病人,到处都需要人。

经验非常丰富的黄小平被安排到重症监护室,护理一个名叫陈显华的中年重症伤员。这个伤员在地震中失去了左腿,同时伴有并发症,腹胀、肠梗阻、胃出血,肚子胀得老高,一晚上就输了4袋血。那一晚,黄小平没合眼。

凌晨1点,儿子赶来了。本来黄小平是死活不接儿子电话的,但儿子话说得很绝:“就是找到天边,我也要找到您!”她只好告知行踪,并临时将志愿服务的地点改到成都。“本来我想到灾区县的,那里更需要人。”她说。

但黄小平死活不愿意跟儿子回家。“让妈妈最后做一次自己想做的事吧。”这个老红军的后代、当年的下乡知青,流着眼泪恳求儿子。

儿子没辙,只得同意妈妈留下来。最终,“在家里连袜子都没洗过”

的他,被母亲的精神感染了,被灾区无数的志愿者打动了,也主动留下来,加入志愿者行列。

黄小平和儿子共同看护一个病人,时间相对充裕了,她又揽上了一个活儿:对没做过医护工作的志愿者进行简单培训。她说:“一天要讲五六堂课,每天都没时间休息。幸亏我带了些西洋参片,顶不住了就吃点提神。”

“学会讲四川话,病人就不烦了”

黄小平岂止带了药!她准备了秋衣、毛衣、外套,甚至手电筒。

“我是打定主意在灾区度过生命最后几个月的,死之前做点有用的事。”她说。

但是,她的亲人不干了。黄小平的老伴拿着她留下的信,找到了黄小平所在的附二医院党支部负责人:“你们打电话劝她回来吧,她最听党组织的话了。”对有10年党龄的黄小平,他太了解了。果然,党支部书记的话黄小平听了,但更重要的是,党支部书记告诉她,附二医院也接收了几十个灾区伤员,做志愿者在本院就可以。

于是,她和儿子买了两张火车票。5月26日早晨8点回到家后,黄小平简单洗了个澡,就直奔附二医院病房。

5月27日中午11点,记者见到黄小平时,她正给一名叫黄茂富的老人细心地擦拭着嘴角。这是附二医院的14病室,被临时改为救治灾区伤员的“爱心病房”。

黄小平身着统一的志愿者黄衫,短发,亮晶晶的眼睛,说话温和,如果只看外形,根本不像重症患者。但记者到僻静处查看她手术后的伤口时,却忍不住泪湿眼眶:从肚脐以下,一个巨大的伤疤凹进去,足有半尺长;左大腿部,一个深深的疤痕;让记者吃惊的是,右腿根部的伤口还在往外流着脓液!“不疼吗?”记者问。“做起事来就忘记了。”黄小平说。

黄茂富76岁了,之前陪护他的女婿还要照顾家里其他病人,5月26日中午就走了,现在,黄小平就是老人的全陪。“昨天一直忙到下午5点多,给老人喂了饭、洗了澡,才回家。”第二天早晨8点多,黄小平又来了。老人也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了。

“你几个娃娃?在这里还好不?”记者问这位来自四川绵竹的老人。没想到,黄小平居然可以用四川话为记者当起了翻译。“学会讲他们的家乡话,病人就不烦了。”她解释道。

记者离开时,她陪护的病人睡着了,并打起了呼噜。“他好舒服呢。”黄小平笑得那么甜。(本报记者 李伦娥)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