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军华:扎根山区的大学生人武干部
来源:新华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8日 作者:巩琳萌
新华网长沙3月18日电(记者巩琳萌)“中南大学毕业”“拒绝地方企业高薪聘请主动选择参军入伍”,当25岁的向军华顶着这两个“头衔”到湖南省最偏僻的一个县城人武部报到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在这山沟沟里的日子只会是暂时的。
而现在,33岁的向军华已经在这里度过8个年头。他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这片南山热土。
并不是所有梦想实现时都那么美丽
“一起到湖南省军区报到的10个大学生里,他去的地方条件最艰苦。”忆及往昔,妻子夏晔眼睛湿润了,“凭他的学历,我们都以为他会被分到大机关、留在长沙工作,谁知道会被分到这么偏僻的县城来。”
1999年下半年,还在读大四的向军华被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看中,许他以5万以上的年薪。然而,为圆萦绕心头已久的从军报国梦,当湖南省军区来中南大学招人时,他义无反顾地递交了入伍申请书。
2000年6月,24岁的向军华如愿以偿地穿上军装,激动得一夜未眠。然而,此后的分配,却给他的热情浇了大大的一盆冷水。
“城步县武装部。”2001年1月得知自己的分配去向后,向军华傻了眼。
城步县是靠近湘桂边界的一个苗族自治县,距离省城长沙500多公里,县武装部是湖南最偏远的武装部之一。这个分配结果犹如当头一棒,让向军华头一次感到现实的残酷。
他到人武部报到后,现实与“设想”的反差接踵而至:陈旧的营院经常停水停电;遇到下雨,屋子要动用所有的家什接漏水。更让向军华难受的是,头几个月,他的任务就是看守民兵武器仓库:“仓库离镇上很远,在一座石头山脚下,周围很安静;我每天在那儿听着鸟叫,心里很是落寞。”
那个时候,向军华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与同学联系,害怕听到别人的近况。他也曾考虑过打个报告调走算了,但静下心来一想,自己前脚进军营,后脚就当“逃兵”,一点儿挫折都经受不起,从军报国的大志到哪儿去了!
“坚持下去,就能做出一番事业。”向军华鼓励自己。
为了更安心工作,向军华动员在长沙担任教师的妻子来城步定居。“一开始我真的不能接受。但是他跟我说:‘你现在是军嫂了。’”夏晔哽咽着说,“就这简简单单一句话,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并不是所有成就看上去都显得伟大
并非所有军人都有机会操戈沙场。
一直把电影《英雄儿女》中高喊“向我开炮”的王成作为人生榜样的向军华,到城步人武部后才发现,这里主要承担的是民兵、兵役和动员等“不见硝烟”的工作。
“我不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脸庞黝黑的向军华挠挠头笑道。
但是,8年里,他不知道讲过多少“国防课”。“我喜欢给民兵和群众讲军事、讲国防,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国防、献身国防。”他说。
在向军华眼里,处处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讲台”。城步县威溪乡有一棵桂花树,每天饭前饭后男女老少就围在树下“神侃”。2003年,向军华到威溪乡蹲点后,桂花树下的讨论就开始有了主题。
“他给我们讲部队的发展,讲伊拉克战争、中东局势,他很朴实、说话很实在,我们都爱听。”威溪乡副乡长彭正生说,“一个大学生能够扎根山区,本身就是我们的榜样;受他影响,我们乡这些年国防意识明显增强,报名入伍的青年也多了。”
8年里,向军华也不知道走过多少“征兵路”。
2004年,为了到大山深处安福村一名应征入伍的青年家中做政审,他活脱脱上演一个“铁人五项”:先坐车,再乘拖拉机,然后换摩托车,上了水库再坐船,最后徒步沿着陡峭的山壁爬进去。
当穿着军装的向军华出现在安福村口时,村民们都围了上来。向军华忙利用这次机会宣讲征兵政策,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以前不了解征兵。”安福村村支书刘昌华说,“向干事来了后我们村青年入伍积极性可高了,每年都要走几个兵。”
除上门政审外,向军华搞征兵工作还有“秘笈”。他给前来应征的青年出题,“如果他自称高中文化程度,我就出一道高中水平的英语单词、一句话翻译或者数学函数题。如果他答不上来,我对他的学历就要打问号了。”
在威溪乡和西岩镇,由向军华送走的新兵有126人,其中95%都是高中生,已转士官、考上军校的有37人,入伍后无一退兵现象。
得知当年的“才子”窝在山沟里做平凡的人武工作,8年里,很多同学曾打电话来劝向军华转业回长沙。
“大学生不是非呆在大城市不可,小城镇也需要人来工作。人武部舞台虽小,但是同样能有作为。”向军华说。
并不是所有爱表现出来都轰轰烈烈
做了这么多年人武工作,向军华也有遗憾,“我答应帮杨凤娇大娘好好修葺一下她家的房子,可现在还没有兑现承诺。”
杨凤娇是住在县郊南山的一名年近60岁的农村妇女。2008年2月,雨雪冰冻灾害袭击城步县时,向军华曾带队为群众送粮油和蜡烛,途经杨大娘家,他发现了这座兀立在冰天雪地中的小木屋。
看着老人这么大年纪还住在一个四处漏风的屋子里,向军华的眼泪几乎要掉下来。从那以后,他数次到老人那里帮着修房子,可一直都还不满意:“还得想办法修得更好、更好!”
但杨凤娇老人已经很满意了,在她眼里向军华俨然已经成为亲人。怀着同样感情的还有城步一中的高一学生陆继元,如果没有向军华的资助,两年前她就已经辍学;还有杨田村的村民,2002年如果没有向军华和战友的救援,他们不知道要在洪水中困上多少天……
拉着记者的手,杨凤娇老人有说不完的称赞向军华的话。当发现由于自己严重的口音让大家听得似懂非懂时,老人索性唱起了歌……
其实,向军华心底也有一支动人的歌。这支歌他已经唱了8年了,也还将继续唱下去——伴随他那无怨无悔的壮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