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中南大学科学发展探索显成效

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2日 作者:李浩鸣 隋明晓 吴晓江

进入“十一五”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激烈竞争,国内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科技成果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中南大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创新科技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中南大学1952年建校,自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以来,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形成了一支以15位院士为核心、博士生导师为中坚、正副教授为骨干的雄厚师资队伍,在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多个学科“聚合”成强大的专业优势。该校通过构筑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创造大成果,显现了科技创新特色。自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38项,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其中一等奖3项,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全校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均取得长足进展。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介绍,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南大学通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才需求的调研后发现,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高素质人才匮乏,加上企业管理不当,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特别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为此,该校确定了“在20年内为三线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尝试实行5年制(3+1+1)的本科教育模式,培养一批“下得去,上得来,适应快,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措施包括大幅削减课堂教学时间,将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从教室转到图书馆和实验室;安排学生参与总共不少于1年时间,到国内大中型企业顶岗或挂职作为课程实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或先就业再完成学业;聘请企业专家主讲部分课程,且授课量在30%以上;同时,学校将依托学科性公司、行业董事单位等建立实习培养基地,形成学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

坚持产学研结合,是该校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认为,围绕产业振兴计划,通过推进校企结合,高校的科技创新可以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了解决我国钢铁产业资源稀缺的难题,中南大学针对国外被废弃的低品位铁矿资源(品位55%以下),开发了低成本高效利用技术,并与全球第四大铁矿石供应商FMG公司建立了经济技术“联合体”,首期开发10亿吨(远期100亿吨)低品位铁矿资源,为整个中国的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保障。学校还引入了国际创新创业企业孵化投资与管理,与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巴特尔研究院合作,为该校的知识产权寻求国际化的技术转移空间和平台。通过这样一种产学研合作方式,中南大学有效地实现了技术转化,进而推动了重点产业的发展。

为了加快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步伐,中南大学改变了传统模式,由“迎进来”变为“走出去”。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该校11位校领导分别前往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对接研究,并提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调研中,学校发现湖南有色金属行业的部分企业,因与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合作,需要一批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决定为有色金属、材料、冶金等专业学生开设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外语课程,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高等院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中南大学“凝心聚力、弘扬特色、科学发展、争创一流”,充分发挥了教育与科技优势,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实现了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协调发展。

《科学时报》 (2009-5-8 A2 国内)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