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未来 共促发展
——国家创新基金十周年专家座谈会纪要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2日 作者:----
编者按 今年是创新基金成立十周年。十年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促进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十年来,创新基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其资金总量已由10亿发展到2009年的28亿。为更好地总结创新基金十年来的经验,谋划创新基金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创新基金十周年专家座谈会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在新形势下创新基金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的思考与讨论。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科技部高新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赵玉海:经过创新基金十年的发展,我感觉最重要的变化或者形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应该给予扶持的共识。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又有一些新的共识。我把它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大量的失业,而解决就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第二方面,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成非常突出的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里面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这两个意义上讲,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这个大背景为创新基金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经过十年的发展,创新基金在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探索了很多中国科技计划管理的第一,开了一些先河,下一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展依然面临新的管理模式,新的运行机制的探索。
我简单理了一下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融资或者对中小企业扶持的资金资助的模式,大体有四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拨款,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我们现在做的主流模式。第二种是所谓债权性的融资,是最量大面广的模式,同时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讲也是很困难的模式。第三种是股权融资,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风险投资的融资模式。这几年我们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种发展模式也初步走上发展的轨道。第四种是非债权、非股权的融资模式,它是通过给中小企业钱,但最后这个钱的返还是通过产品销售当中的提成,是一种很好的模式,也很有效。我们现在对中小企业资金的资助模式比较单一,目前创新基金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但还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债权现在还相当困难,股权创投应该有所发展,但还是很初步,刚刚开始起步,其他的更少。
我想提几点具体的建议。第一,综合创新基金过去十年的发展,从整个支持的重心上,特别是对无偿拨款模式支持的重点,我建议应该更向上游移动或者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支持更多有风险的项目。第二,近距离操作。我们面对中国这么大的国土面积,种类这么繁多的中小企业,而且各个地区之间差别又非常大,甚至各个地区的文化都不一样,信用基础也差别很大,恐怕近距离的操作是很重要的模式。第三,更多调用社会资金。尽管财政这几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很支持,经费额度增长很快,但是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来讲也是杯水车薪,我认为应该在更大的力度上调动社会资金,最大的一块就是债权融资。第四,想办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要放大或者扩大创新基金的影响,可以用中央政府的引导调控手段对地方政府进行引导。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卫星:创新基金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政府专项资金。虽然叫基金但并不完全是基金的运作方式,实际上是政府的专项资金。
十年来,创新基金主要取得了这样一些进展:一是确立了创新基金的法律地位。2007年底人大常委会常务会议把创新基金直接写到了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里,在《科技进步法》的十六条明确提出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确立了它的法律地位。
二是实现了一个突破。创新基金的资金一直徘徊在较小的规模上,跟中小企业的需求差距非常大,这些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到今年已经到了28个亿,整个十年政府投入的资金近百亿。而且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也吸引了地方财政的投入,2008年底地方各省区直接用于创新基金或者给创新基金配套的资金已经达到了36亿,从2006—2008年底一共有78个亿投入到中小企业创新当中,企业还有自筹部分,大概有将近300亿的规模,政府资金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是管理中心一直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管理中心一直在努力能够使支持更加有效,更切合中小企业创新的需求,所以支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多。一类是直接支持,一类是间接支持。间接资助这两年花的精力更多一些,从2006年开始在创新基金里设立了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专项。直接资助更多的是定位在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它的研发进行支持。
四是随着工作的开展,为了加强管理的规范性,建立了三大体系。第一个是地方的工作体系,目前为止形成了以省级科技部门为主体的37家省级推荐单位,有143个项目组织单位,还围绕着创新基金形成了将近400家的服务机构;第二个体系是建立了一个网络的工作系统,项目申报是直接进入到基金中心管理的网站,企业直接申请,在网上实现了包括申报、受理、评审到后期的合同监理、管理,搭建了一个工作平台,还为跟企业和地方在网络上开展交流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第三个体系是努力形成一个社会化的协作体系,主要是想通过政府资金的带动,能够带动相关的银行资本,围绕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形成一个在不同阶段针对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的社会化协作体系。
第五个方面是管理理念的变化,也是最大的变化。基金设立之初,更多关注在对技术的评价上,到现在既关注对技术项目的评价、判断,同时也关注企业的培育,对企业成长的扶持。我们也比较注重于对环境的营造,包括公共技术研发提供服务,包括管理上帮助或者辅导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市场开拓能力,一直到最核心的,在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管理中心自身来讲,也提出如何从整个项目流程式的管理推动地方,如何能够让这个工作体系变成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推进体系,更多地使地方能根据当地的中小企业发展创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有自己特色的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任兴洲:今后十年,和前十年相比整个背景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创新基金也应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虑发展:
第一是大的发展阶段背景,虽然我们仍然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工业化是从中期向后期过渡,到2020年城市化大体目标接近于60%。还有国际产业在大规模转移,从原来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现在开始转向研发、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中国是转移最好的承接地。
第二是经过这次的金融危机以后,全世界的竞争格局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原来是出口加工型的,特别是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在低端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品牌建设也很薄弱。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这样的格局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贸易保护在抬头,摩擦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中国必须自主创新,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创新技术。
第三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一是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低,二是国际对我们的压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恐怕在后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没有生命力,这种情况下怎么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也给科技创新型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基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还有一个大的背景是新一轮世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可能要寻找到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到底是什么。我们国家点多面广,可能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还有一个背景是这次应对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近期不会有大的转向,但可能要逐步调整。作为创新型国家,每年拿出7个亿来支持创新确实是非常少的,我们能不能抓住这样的机遇对创新基金有所突破。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我提出几条建议。第一,加大创新基金的财政支持力度。第二,支持和资助的重点环节。创新的范围应更加宽泛,除了前端的研发创新以外,企业更多的是把它转化为市场价值,这个转化阶段的营销方式、产品,技术转化过程中的资助力度也应该增强。第三,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如何把风险投资和创新基金结合起来,把创新基金和地方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持中小企业的方式结合起来,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基金起到牵头或是引领的作用,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中心副主任房汉廷:对于创新基金的任务我们要有一个构想,我的想法是两大任务,一个任务是发现新兴产业,以做战略产业的后备军。第二个任务是高端就业与高效创新。
职能上来讲,我过去提出过四大职能,第一个是技术发现的职能,用引导方案的方式来发现那些我们并不知道的技术潜藏在哪些持有人的手里,哪些企业的手里,通过申报的方式我们发现它。第二个是价值发现,看哪些企业有培养前途,这种技术载体做的怎么样。第三个是价值培育,对那些有前途的我们给予继续的推动支持。第四个是价值放大,比如类似IPO,形成真正的以某些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这样就形成了从技术发现到价值发现、价值培育以至价值放大这样的职能系列。
从支持方式上讲,有四个方面。一是继续巩固和完善我们以前直接拨款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对于在研发阶段的投入,属于技术继续完善的过程。二是支持方式用杠杆的作用,包括贴息、担保等等方式。三是权益性资助,包括债权性资助和股权性资助。四是绩效方式。前三个方式中我们对于拨款有过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方式,对绩效可以做试点。
从支持对象来讲,有四大支持对象:一是强调企业本土化。二是对中介机构,特别是公共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等资助。三是对创投,创业投资管理机构也好,创业投资公司也好,通过引导它来投资于中小企业。四是对集群,创新基金已经在做试点了,这个应该大力推进,全国已经认定的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有200多家,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下到县一级,同时又和地方政府紧紧结合在一起。
从整个情况来看,未来的创新基金相当于美国中小企业局三个职能合一,第一个是技术创新的过程,第二个是权益性融资的过程,第三个是技术转移扩散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海舰:我想谈这么几点认识:第一,狭义创新和广义创新并重。现在讲的创新只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还有从创新、创意、创业到创造,一个企业、一个项目要成功光靠技术是不够的,微笑曲线的两端包括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营销、服务,过去中国自主创新老强调上游,现在好多企业反映下游品牌营销,尤其营销渠道的创新也非常重要,有了钱以后自然就会创新,会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支持项目与支持人才并重。人才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毕业和研究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没有工作之前这段时间,我们能不能从大学生里筛选出一部分比较优秀的高端就业,适当增加支持人才,当然人才怎么筛选很重要。
第三,给钱与取钱的关系。我们通过十年运作支持了这么多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做得很好了,能不能让他返还,这是企业承担社会则很重要的一块。过去是国家养鱼,现在从国家养鱼转变成业余养鱼,不仅要索取,还要回报,这样申请的时候就有压力了。最后还要二次跟踪,后续跟踪,这样对企业是很好的形象建设,对我们基金也很有帮助,这方面很有工作可做。
第四,创业基金是花钱和筹钱并重。过去我们都是花钱,今后我们的任务很重则是筹钱。怎么能够把筹钱机制建立起来,不仅考虑到政府基金,还要考虑非政府基金,使基金在投放过程中更加注重效益。
第五,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并重。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允许有一定的失败,一块是特别注重效益,他自己本身成功了后来要支持我们,另一块就是投进去,失败就失败了,失败了以后他也吸取了教训,像大学生失败了以后可能要重新创业,重新思考,这样产生的社会效益更大,不能光看眼前没有效益,当然这个比例是多少有一定的结构,比例要合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雷家骕:创新基金十年对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对培育新的企业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关于未来创新基金进一步的发展,能不能把产业发现和企业培育结合,有三个具体的产业发展方向可能是创新基金将来可以支持的方向。
现在节能减排压力最大,节能减排的技术可能是未来的方向;关于城市服务,估计到十年后中国的城市化率有可能接近60%,但是城里人所需要的服务发展不足,支持为城市发展服务的技术应该是一个方向;有关教育资源的创新活动,高校招生城乡比例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农村招100个学生,70%是农村的,30%是城市的,现在倒过来了,70%是城市的,30%是农村的,如果借助于互联网、广播电视可能改变中国极端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不均衡,受教育者享受不公平的情况,那就有必要作为支持方向。
中南大学校长助理兼商学院院长陈晓红:对于创新基金下一个五年应该朝哪个方向走,第一点,在资助模式上的创新。创新基金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投入,确实财政投入的规模要扩大,但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自身循环、做大的能力。
第二点,在产业选择上的创新。特别要关心新兴战略型的产业,特别是我们现在在着力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按照这样的社会目标,包括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在这方面发掘好的企业,视野上更有前瞻性。而且产业发掘和范围的扩大不要局限于原来的科技型企业,而是更多强调它的成长性和创新能力,可能在这个选择上创新。
第三点,在具体合作模式上的创新。合作模式上我们要跟现在很多地方着力创建的三板市场或者叫四板市场,或者叫新三板,“OTC”市场紧密结合,再跟创业板结合,跟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有效的衔接。我第一次听到28家创业板的公司里有11家得到了创新基金的支持,按道理来说所有的创新基金投资的企业都应该在未来具备在OTC市场,在创业板,甚至在主板、中小板里上市。第二个合作是选择集群融资和供应链融资。一个产业的上下游来连续支持,有龙头企业可以作为信用的征集,而且地方政府很愿意做信用征集,有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参与,对一条产业链进行扶持,当然也包括跟地方政府的合作,这几个合作也会使基金的放大效应或者效果更为理想。
第四点,具有产学研的合作机制。现在一些大学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可以重点关注一下。比如中南大学现在出了两家上市公司,做得很好,还有好几家正在孵化。
关于具体的支持对象,向技术创业的前端延伸我觉得是很好的想法。从创新基金来讲,有没有可能做这样的事情,设立研究生技术创业引领计划,有可能培育出一批未来比较有前景的企业。现在研究生想创业的群体可能未来是比较有希望的,因为这些人第一没有负担,脑袋里的泡沫少,第二比较有热情,激情比较高,如果对研究生实行这样的计划可能要加强对他商业经验的考察,在现有基础上要一些企业家加入专家队伍,对他们的创业构想进行审查,一开始不一定做多大的,在全国做出一个形象就是很好的事情,对创新基金的形象也是很好的彰显,当然也需要创新基金进一步加强跟踪,加强监督,加强指导。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高级顾问、创新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黎懋明:就下一步基金发展的建议提一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在基金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上,回顾十年的工作,可能对技术创新有些辐射,更多的则是支持了成果转化产业化,这点我们觉得还应该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比例适当的拉回来,创业基金支持能够往前移,落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上。
第二,在创新基金十年过程中,着重在中小企业创新技术项目的支持,当然项目是个载体,在支持项目的同时也应更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它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应更注重中小企业创新环境的建立,创新环境的培育,加大对中小企业培育的功能,支持的功能。
第三,中央和地方互动机制的问题,我们跟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互动,不仅仅是围绕项目的申报、受理、审理、建立,也要围绕如何培育成长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如何营造外部环境,加强引导哺育的功能,如何支持中介机构更好的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如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支持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如何既针对新兴战略产业关注产业的发展,关注领域的发展,也要重视地区的主导产业,中央和地方的互动机制要全方位。另一个方面是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中介要形成互动的有效机制,在《科技进步法》的前提下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营造很好的环境,在资金的优化配置使用上,在创新基金的管理上等等要有一个全面互动的机制。
第四,经济不平衡、科技资源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平衡、中小企业成长不平衡以及创新基金对中小企业支持地区的不平衡相当突出。我们做了一个统计,2007年西部欠发达地区9个省市所获得的创新基金以及所获得的创新项目大概占到总项目的8.7%,占到总基金的8.6%,当然后来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做了一些试点,拿出了一些专项,采取很多办法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不能在下个五年或者“十二五”的时候对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一个专项基金,还是我们掌握,但是专门在地方有单独的指南和支持重点,有单独的评审指标,特殊的对待。
在具体的管理上,国家的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不要仅仅限在项目的管理上。科技部所有的计划中这是一个唯一支持企业的计划,唯一一个世界各国通用的支持方式。从今后发展来看,我希望管理中心能够在围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建设、政策制定、措施制定、战略研究方面做一些调查研究,不断地梳理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成绩和问题,不断提出改进的意见,为政府更好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出咨询报告,能够把创新基金的工作职能做一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