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惟楚有才 于斯为甚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9日 作者:--

2009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名单

■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个)

刘友梅 男,1938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机车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南车集团技术专家委员会主席,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

刘友梅院士是我国轨道电力牵引技术领域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设计变革与方法创新,推动了轨道电力牵引设计理论的技术进步,成为我国电力牵引技术转型、产品升级的重要基础,实现了以理论为先导,技术为依托,产品为归宿的技术创新方法的科学发展之路。

他是我国电力机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先后担任过我国第一、二代电力机车的总体设计师,实现了第一代电力机车的批量生产,第二代电力机车的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1985年SS3型电力机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第三代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发。

他是我国电力机车“高速”、“交流传动”技术探索的先行者。主持第四代电力机车“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AC4000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原型车”和270km/h交流传动高速列车的研发,为电力机车交流传动技术“零”的突破做出了先导性贡献,为高速列车的自主研发与科学实践做出了探索性贡献。

他是我国电力牵引技术的学术领军人之一。在始终追踪世界电力牵引动力先进水平的同时,致力于中国轨道电力牵引“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事业。使我国电力牵引技术装备实现了由普载到重载、常速到高速、交直传动到交流传动、进口到出口的历史性转折。刘友梅院士以他在铁路电力牵引技术装备领域的突出贡献,先后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荣获“詹天佑科技成就奖”、“光召科技成就奖”、“詹天佑科技大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俞汝勤 男,1935年出生, 19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湖南大学教授,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俞汝勤院士是我国化学计量学与传感器等新兴研究方向的奠基与开拓者之一。开展引领分析化学信息化的化学计量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方法学研究,创建化学信息形态分析、混沌遗传算法及空间导向凝聚多变量图像分割等系列原创性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中草药成分分析新方法,开展抗癌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机理及叶绿素降解反应动力学解析等研究。构建交替三线性分解、耦合向量分辨等多种新型二阶校正方法,其中5种被国际上公认的化学计量学经典著作作为这类方法的优秀代表收引;基于这些二阶方法建立起毋需化学分离的“绿色”分析技术,被国内外同行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与生化代谢产物分析,影响远及西欧及南美洲。这方面研究为设计智能分析仪器奠定了基础。

他带领的课题组被国际同行列为全球最活跃的8个化学计量学研究组之一。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理论刊物《化学计量学杂志》由他负责亚太、中东及东欧地区论文的终审。化学计量学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居于全国分析化学界迄今获得的最高级别国家自然科学奖之列。系统研究各类化学生物传感器,合成系列新载体,研制多种药物及难测试离子的电化学、光化学传感器,发展化学生物传感界面的分子组装、生物分子定向固定修饰、复合纳米结构界面的直接电子传导、核酸适体传感、核壳结构近红外荧光与表面增强拉曼探针等研究,提出基因突变与全血分子免疫分析的纳米探针,构建癌症、传染病、遗传病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以及环境与食品安全检验的高灵敏、高特异性传感器件。他研制血吸虫病抗原抗体检测传感器,为湖南省血防工作提供新检验手段并培养技术骨干,建立基于界面磁组装的白血病免疫分型全新传感系统。

■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个)

1. 20092062 纳米尺度和分子信息获取的新原理与新方法

完成单位:湖南大学

完成人员:王柯敏,何晓晓,羊小海,王青,何春梅

简介:该项目以生物信息获取的基础研究为基点,将纳米生物技术和分子工程技术引入分析化学,围绕纳米尺度和分子水平上的生物信息获取新原理与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长期系统深入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为人类健康与疾病基础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以及疾病预警等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方法,为开辟我国现代分析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 20092033 面向高维非结构化数据的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

完成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江南大学

完成人员:胡德文,王正志,王士同,徐昕,高青斌

简介:主要科学发现包括(1)能够对多达50个的手撕文档碎片进行自动拼接复原,性能优于传统算法。(2)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特征提取、选择与分类的综合集成方法,为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分析手段。(3)有效提高了增强学习算法的收敛特性和学习效率。(4)序列图像处理的高级模糊细胞神经网络理论及独立成分分析新方法,在肝脏医学图像分割等方面得到成功应用。(5)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医学图像目标检测与去噪理论。

3. 20092059 受限空间多相流动传热与传质机理研究

完成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

完成人员:王汉青,赵福云,汤广发,刘娣

简介:基于湍流模式理论,提出了从二维到三维,稳态到动态室内空气流动的计算方法,解决了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室内污染物浓度场、多风口多障碍物室内气流组织等关键技术问题。优化了对流系统的热质传递性能;优化了离散热源自然对流系统与流固耦合自然对流系统促发谐振传热的途径,为建筑隔热、太阳能利用、设备散热等过程提供更高效的工作模式;发现和模拟了室内流体多态对流行为,对营造有利的工作区空气环境、节约建筑通风能耗、抑制有害物扩散、控制火灾烟气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4. 20092026 人类心脏发育基因的鉴定及分子机理研究

完成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完成人员:吴秀山,王跃群,袁婺洲,李永青,刘明耀,邓云

简介:该项目建立了研究人类心脏发育基因调控的高技术平台,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类心脏发育候选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鉴定出12个与人类心脏发育和疾病发生相关的新基因,发现了新的基因调控模式,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发育生物学的新分支—心脏发育生物学,主编出版了4本有关心脏发育的系列专著,近6年发表了86篇论文,其中国外论文40篇,论文引用204次。

5. 20092031 转录因子AP-2家族转录调控机理及在癌症和心血管病中的作用

完成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完成人员:张健,周建林,韩梅,丁小凤,胡翔

简介:该研究从鉴定AP-2相互作用蛋白着手,研究蛋白质对AP-2家族转录功能的影响,揭示了AP-2 转录调控机理;建立基因敲除与转基因小鼠技术平台,用动物模型探讨了AP-2基因家族在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神经胶质瘤等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AP-2在心血管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论文13篇,被Nature Genetics等杂志他引40次。

■湖南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个)

1. 20093021 GPS时差型电网故障高精度行波定位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湘能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曾祥君,尹项根,苏盛,李泽文,马洪江,周延龄

简介:1.发明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GPS同步时钟、电网暂态波过程同步记录方法及装置。采用GPS时钟与高精度晶振时钟比对产生高精度GPS同步时钟。2.发明了行波定位与保护网络的安全防护方法,有效防止黑客入侵造成的损害。提升了电网故障行波保护与定位的信息安全水平,也适应了数字电力系统的发展,将广泛应用于数字化变电站的信息处理。3.发明了故障行波定位方法及装置、穿芯式行波传感器和分压式行波传感器、电网故障高精度定位与行波保护网络,误差小于150米。

2. 20093020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选育及应用基础研究

完成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完成人员:陈立云,唐文帮,肖应辉,刘国华,邓化冰,雷东阳

简介:该项目发明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和制种时段的选择方法”,能保证C815S系列组合杂交制种的绝对安全和高产量及高纯度。发明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创新了光温敏不育系和超级杂交稻选育的理论,提出的光温敏不育系育性温光作用机理U模型假说;提出的“超级亲本选育—超级杂交组合选育—超级杂交制种”的超级稻育种策略,丰富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同时对超级杂交稻亲本及其组合的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3个)

1. 20094043 新一代内燃机车微机网络控制系统

完成单位: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冯江华,姚晓阳,吴正平,刘智聪,何良,班立权,雷满生,马文俊,周少云,任文毅

简介:新一代内燃机车微机网络控制系统主要由32位微机控制装置(LCS32)、逻辑控制单元(LCU)、彩色液晶显示器、通信总线等部件构成。LCS32担负机车级控制功能,对柴油机、主传动系统、辅助系统等进行各种功能控制和保护,实现了机车故障的分析、判断、处理及故障预警。LCS32采用了领先的32位核心处理器MC68332,在国产内燃机车控制领域属首次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2. 20094003 中央空调风管清洗消毒机器人成套设备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长沙人人康空气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雷学军,金银龙,雷强林,刘凡,张流波,李亚栋,罗梅健,雷谨榕,陈晓东,王彩生,杨育林,孔凡玲

简介:该项目根据我国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现状和清洗消毒实际需求,研制了中央空调风管清洗消毒机器人成套设备,包括定量采样机器人、多功能清洗机器人、多功能半软轴、多功能软杆清洗机、高频振动刷、气刷、长杆刷、捕尘器、气囊、升降工作平台等关键技术和设备。该项目研制的成套设备具有设计合理、技术水平高、操作简单、低能耗、性能可靠、功能多、效率高等特点。

3. 20094281 纳米精度高效光学抛光数字化装备与技术

完成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完成人员:李圣怡,戴一帆,解旭辉,彭小强,周林,石峰,郑子文,陈善勇,宋辞,胡皓,陈浩锋,王贵林

简介:该项目研制了国内首台磁流变和离子束光学抛光设备,系统建立了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的基础理论,建立首先以磁流变抛光实现高精度和超光滑表面的光学零件加工,然后利用离子束抛光原子量级可控去除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光学零件精度的加工工艺流程。实现了高精度光学零件的数字化制造,形成了大口径、大相对口径光学零件纳米精度高效数字化制造能力。

4. 20094282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可用刀片服务器(T8000)系统

完成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湖南麒麟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吴庆波,戴华东,王少勇,张树杰,谭郁松,颜跃进,任怡,张小平,全小飞,刘晓建,易晓东,张卫华

简介: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可用刀片服务器(T8000)系统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基于ATCA(Advanced Telecom Computing Architecture)架构的高端服务器系统,符合电信标准要求,提供高性能的处理能力、高I/O带宽以及先进的监控管理机制。该系统由硬件系统、虚拟化管理器、操作系统及功能软件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分为处理子系统、交换子系统、I/O子系统、监控管理子系统、机电子系统。虚拟化管理器分为设备虚拟、内存虚拟、动态迁移和域间通信。操作系统及功能软件分为故障管理、高速通信、高性能日志文件系统、内核级资源管理器、设备驱动、高可用电信功能软件六部分。

5. 20094231 大型锌湿法电解生产综合优化控制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南大学,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桂卫华,阳春华,王辉,肖功明,李勇刚,申群太,张权度,朱红求,窦传龙,王雅琳,彭曙光,唐朝晖

简介:电解沉积过程中,电解液的酸锌浓度、温度、电流密度、杂质含量等工艺参数对能耗的影响复杂,且由于电解液制备流程长、滞后大、酸锌浓度无法实时检测,造成电解沉积过程能耗控制盲目;整流系统机组多、强耦合,造成整流供电系统电能损耗大。为此,该项目构建了大型锌湿法电解生产综合优化控制技术框架,研究开发了锌电解负荷优化调度及工艺条件优化技术、电解液制备与电解沉积过程优化控制技术、整流供电系统优化控制技术。

6. 20094283 用增强RFI/RTM-VIMP方法制备轨道交通车辆大尺寸复合材料部件

完成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株洲电力机车广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员:肖加余,曾竟成,刘钧,江大志,周升,杜刚,杨孚标,王春齐,谭艳,邢素丽,彭超义,鞠苏

简介:该项目改进RFI树脂膜并以其改进传统RTM和VIMP工艺,使RTM或VIMP制品的功能表面层和承力结构层一体化,用以整体制备轨道交通车辆车体;设计制备出抗撞性能优越的双层夹芯复合材料结构,用以制备地铁司机室头罩。用增强RFI/RTM-VIMP技术整体成型轨道交通车辆大尺寸复杂形状复合材料薄壁构件,具有高品质、低成本优势,对推动高速动车组、城轨列车承力结构轻量化,具有重要意义。

7. 20094267 废旧物资(铜、塑料)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南大学,汨罗市长江铜业有限公司,湖南平桂制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柴立元,闫红杰,何德文,周萍,余方然,许平桂,陈卓,凌昌伟,王伟良,许梯平,湛妮燕,詹志宏

简介:该项目以提高再生铜和塑料产品品质及回收率为目标,通过对废铜和废塑料高值再生利用工艺与设备的系统研究与集成创新,突破了多项关键工程技术。①发明了煤转气净化的重力水除尘器及煤气螺旋式高速配风烧嘴,实现了煤转气反射炉炼铜的高效净化与燃烧;②提出并首次实现了废铜反射炉熔炼温度调控及低温扒渣技术,优化改进了熔炼工艺与设备;③优化集成了分选、破碎、清洗关键技术,率先为提高再生塑料制品品质和回收率提供了性质稳定的原料保障;④发明了提高再生素材色泽均匀度、表面光洁度的关键工艺技术。

8. 20094308 长株潭城市主干线道路沥青路面结构、材料与施工动态控制技术

完成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市湘江四大桥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株洲市城市道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长沙市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员:刘朝晖,谭荣鸣,李垚,秦仁杰,周科峰,陈青,彭政,谢军,李盛,沙庆林,张建华,钱国平

简介:该项技术将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强基优面”的路面结构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主干线道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结合长沙市重点建设项目五一路改建工程,将高强、早强的水泥稳定粒料基层结构取代城市道路中传统的“三合土、四合土”基层结构,提高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并对城市主干线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优化,同时应用于株洲市、湘潭市城市主干线及绕城公路建设中,效果明显。

9. 20094018 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施工关键设备与技术

完成单位: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六局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易小刚,黄向阳,周建荣,徐宏胜,陈叔,刘召安,刘林周,邵满元,黄深海,康颖,闫炳雷,邵志强

简介: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首创微泡砂浆生产工艺和沥青水泥砂浆专用对流式搅拌机,彻底解决了砂浆含气量稳定性和均匀性问题。2.彻底解决了振动环境下微量外加剂精确计量的技术难题和大口径螺旋输送的计量精度问题。3.发明了全新的车辆调平系统,并采用位置误差比例同步控制,实现了沥青水泥砂浆车在全工况下,纵向、横向同步自动快速调平。4.形成了轨道板精确定位技术及高效沥青水泥砂浆车施工技术,建立了高铁砂浆设备施工相关技术规范。

10. 20094029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株1S的选育与应用

完成单位: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株洲亚邦种业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杨远柱,凌文彬,唐平徕,杨文才,陈良碧,王伟成,石天宝,陈运泉,符辰建,程建强,付高平,汤健良

简介:1.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育成温敏核不育系株1S。2.首次提出“自然低温和人工低温双重压力胁迫选择法”。该方法强化了育性敏感期的耐冷性锻炼,可繁性好,繁殖亩产220kg以上。3.已育成32个早稻组合通过审定,其中国审5个、省审27个,有3个组合被评为农业部或湖南省超级稻。4.株1S早熟性遗传力强,首次育成了5个生育期短于106天的早熟高产组合,较好的解决了杂交早稻早熟与高产的矛盾,填补了长江流域早熟杂交早稻空白。

11. 20094296 柑橘优异种质创新及特色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完成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经济作物发展中心,麻阳苗族自治县柑橘产业化办公室,新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南省柑橘无病毒良种繁育中心

完成人员:邓子牛,廖振坤,胡 成,刘尚泉,谭英彪,熊兴耀,李大志,龙桂友,丁伟平,谢玉明,张秋明,胡春华

简介:该项目包括成果:1.建立了柑橘高效转基因技术体系及优异种质的创新。2.抗柑橘溃疡病基因的构建与抗病种质的获得。3.特色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该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2项已授权登记选育新品种4个:崀丰脐橙(XPD021-2004)、安化红(XPD009-2005)、锦红(XPD017-2007)和锦玉(XPD016-2007)。

12. 20094300 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完成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浏阳市农业局,赫山区农业局

完成人员:青先国,王学华,马国辉,张玉烛,艾治勇,曾翔,屠乃美,黄璜,李合松,刘见平,李应忠,李晓平

简介:该项目研创出超级杂交中稻改良型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水稻无公害丰产技术体系、水稻“双抛”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等3大技术体系,其关键技术主要有:以“软盘旱育秧”为特点的改良型强化栽培乳苗培育技术、“适龄早栽合理稀植”的改良型强化栽培群体调控技术、旱育及带肥育秧技术、农药减量病虫无害化控制技术、三级肥效配比缓释肥一次性施用技术、稻米重金属镉污染控制技术、“减氮增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超级杂交稻改良型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技术规程、双季抛秧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技术规程、水稻无公害丰产技术体系的技术规程等。

13. 20094333 仔猪肠道健康及功能性饲料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武汉工业学院,唐人神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正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大学,湖南广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

完成人员:印遇龙,李铁军,孔祥峰,黄瑞林,邓近平,侯永清,廖益平,谭支良,李俊波,唐志如,刘玉兰,李丽立

简介:该项目主要成果:1.发现与仔猪发育不良及与断奶相关的氧化应激和免疫激活的上调基因及与营养代谢和细胞增殖相关的下调基因,揭示了仔猪断奶应激造成肠道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分子机制。2.建立了精氨酸家族调控仔猪肠道发育、肠黏膜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技术。3.成功实现了牛乳铁蛋白活性肽在发光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建立了生物活性肽改善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调控技术。4.研发了藤茶黄酮、精氨酸生素、牛乳铁蛋白肽和乳猪教槽料等一系列调控仔猪肠道健康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和饲料产品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