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感慨的巨富青涩“糗事”
来源:人民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3日 作者:--
王传福,1966年生,安徽无为县人,毕业于中南大学。
王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家里有5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母在他读初中前后就离开了人世,他靠姐姐、哥哥的接济,艰难地完成了学业。不幸的家庭背景,培养了他勤奋执着、不怕吃苦的精神。
大学时,他选择的是冶金物理化学专业。“他的大学生活很清苦,”王传福当年的的辅导员刘迪回忆,“兄长王传方给了王传福莫大的帮助,自从考上大学之后,哥哥便从安徽老家来到长沙,做小生意资助王传福的学业。”
而据王中南大学的同学回忆,王的成绩并不冒尖,但很有上进心,人长得帅气,舞跳得还行,颇受同学们欢迎。1987年,他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由于成绩优异,得到院方的认可而留院工作,并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课题的研究。这为他后来进入电池行业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础。
王是个技术天才,其论文曾被英国杂志转载。由于业绩冒尖,他26岁就被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1995年创办比亚迪前,他是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当时,一部大哥大要卖两三万元,一块小小的电池也要上千元,这深深地触动着王传福。
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王传福判定充电电池必将大放异彩。然而,国有企业体制严重束缚了他的手脚,继续待下去难以大展拳脚。咬了咬牙,王传福选择了辞职,向他的表哥吕向阳借来25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在深圳的创业生涯。
起初,吕向阳并不同意王传福的冒险行为,认为放弃“铁饭碗”很可惜。不过,王传福最终说服了吕向阳。
比亚迪开始时主打产品为镍镉电池,由于镍镉对环境污染很大,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不再生产这种电池,但该产品在当时仍有很大市场需求。王传福抓住机会,靠这种污染性很强的电池迅速起家。
那时,他带着20多名员工,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打打敲敲”,拿不出足够的钱建生产线,就自行研发设备,组建人力流水线。据说,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王传福自建成本只要几百万元,而进口设备需要上千万元。正是这条半自动化生产线,造出了低价的镍镉电池,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综合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392/1635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