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高校缘何斩获200余项国家科技奖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2日 作者:林莉君

自2000年国家科技奖励体制改革以来,全国共产生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3项,高校占12项(其中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5项)。这体现了高校科学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据教育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将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实施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积极组织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将新闻进行到底

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三大奖——国家最高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高校共获得214项,占总数(295项)的72.5%。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57项,占总数的53.2%。

透视高校科研成果获奖的背后,不难发现几个特点——不盲目、不短视、不僵化。

———— 不盲目 ————

好的科研方向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

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科研方向是通往成功殿堂的第一步。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邱勇教授带领团队在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领域不断演绎传奇故事。使我国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领域通过多年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2011年,产品出货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二。而当初起步之时,邱勇经过了长达两年的思考和探索,才认准了初露端倪“新兴显示技术”。

1994年,邱勇以一篇“与光化学有关”的论文结束在清华的博士生涯。他开始苦苦寻找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初,邱勇一心想要“做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但什么样的研究才符合这样的条件呢?在液晶材料研究方面,清华大学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就在技术和产业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发展液晶显示器的过程中却遭遇了不少困难和挫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走向应用过程中固有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起点与国外差距太大,我们注定难有大作为。”邱勇在反思,“清华大学在发展液晶技术方面的经历对我有所启发,但更多的是刺激。OLED是一种新型平面发光显示技术,它提供的应该不只是巨大的学术研究的空间,还应该包括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6年,在博士毕业两年后,邱勇就带着一名本科生和一台二手真空设备开始了他的OLED研究之旅。起步之时他已经想好了,要追求学术与产业双赢的目标。

通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邱勇带领着他的创新团队终于突破OLED的多项关键技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掌握了完整的生产工艺技术,成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 不短视 ————

科学研究永远不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短视、急功近利一直被视为科研的大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短平快”成了很多人的追求,一些在短期内不能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和“学术效益”的项目,往往会“胎死腹中”或“中途夭折”。 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再次证明科学研究永远不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2月14日,凭借“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教授带领团队站在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

2002年6月,以尤肖虎为组长的中国移动通信项目总体组从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出代表未来10年到15年中国移动通信发展方向的FuTURE计划,这是一份中国4G的宣言书。

10年,尤肖虎带领团队攻克了“容量逼近”这一世界性科研难题。使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从追赶世界到被世界追赶”。在这10年间,东南大学给项目所在学科——信息与通信学科的经费投入是最多的:从2002年以来,包括“985”工程、“211”工程等的经费投入,总共投入经费21724万元。其中,“985”工程三期投入7200万元,超过全校总投入3.2亿元的五分之一。

在2月14日之前,这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曾经拿过国家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是与学校对它的投入相比较,貌似不太匹配。东南大学校长易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个团队力量非常强,尽管已经取得的成绩没有达到学校希望的高度,但是趋势看好;从整个行业和国外同行传来的消息是,他们的研究方向大有前途。我们决定应该给他们时间。易红说,毕竟,学科发展不是短期的,必须有10年磨一剑的坚守。

甘做“10年冷板凳”的还有中南大学赵中伟教授及其团队,由他领衔的“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9年,赵中伟本科毕业,报考研究生时有多个选择,其中之一是跟着李洪桂老师,一辈子只专注于稀有金属钨。他毫不犹豫选择跟随李老师。“人生看起来很长,实际上很短,能做成一两件事就很难得了。”赵中伟团队的研究,不仅突破了国内外长期认为白钨矿不能碱分解的理论禁锢,成功地解决了我国钨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生产问题,还确保了我国钨资源使用年限由原来的不足5年延长到25年以上;生产的系列高技术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亟须解决的问题;项目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1项,近3年新增产值118亿元,潜在经济效益达4100亿元。

———— 不僵化 ————

阳光用人让“千里马”脱颖而出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这句电影台词一语击中不少企业的要害,当然高校科研也不例外。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项目荣获,其背后是校方创新的用人机制,让“千里马”脱颖而出。

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熊利泽说:“四医大在培养人才的环境上是很好的,学校给了大家非常广阔的平台。我当时从牛津大学留学返校后,做了一年的主治医生,31岁就破格晋升副教授,34岁就当了学科主任,是当时四医大最年轻的学科主任。”

如何在发现、培养、使用人才上走出新路?四医大积极推行阳光用人,在重要干部任免和推荐使用上,在高级人才遴选推优上,做到岗位、条件、对象、程序、结果“五公开”。校方相关领导表示:“把传统的领导‘相马’变成公开‘赛马’,就是要以公开促进公正,以公正激发活力。”

2008年年底,基础部10个科室的23个正副主任恰巧任期届满。校党委决定以基础部为试点,打破干部资历、辈分,面向军内外、海内外公开招聘,实行竞聘上岗,给有潜力的年轻人创造更多成长机会,同时鼓励校内的优秀科技干部跨学科竞聘。

论资排辈出不了人才,平均主义永远不会出人才。2002年,学校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直属校长、政委领导。办公室调研了68所国内著名院校人才建设情况,其中一个结论是: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一流舞台出一流人才。学校决定,对进入骨干人才库者实行六个优先:研究生招生优先、梯队搭建优先、职级调整优先、人才奖励优先、成果申报优先、生活保障优先。

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博士生留校、申请课题经费、竞聘科主任都要“打擂”。教学、科研、人才工作等,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而是“打擂”说了算。第四军医大学戴旭光政委说:“要做到公平、公正,离不开阳光治校这个机制。”

自2009年以来,第四军医大学先后荣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翻开5个一等奖主要完成人的简历,他们都曾被破格提拔。

延伸阅读

部分高校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情况

清华大学14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北京大学11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浙江大学14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上海交通大学11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南大学8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国矿业大学7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华中科技大学6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南京农业大学6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天津大学6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武汉大学6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西安交通大学5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5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北京科技大学4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4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华南理工大学4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南京大学4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山东大学4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四川大学4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国农业大学4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吉林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东南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长安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长沙理工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复旦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河北农业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河海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河南工业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华东理工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首都医科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武汉科技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武汉理工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香港科技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扬州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山大学3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北京林业大学2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大连理工大学2项科技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来源:科技日报2012年02月21日第07版:教育观察: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