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换帅后将推最激进改革 22岁教授"唱高音"
来源:中新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0日 作者:陈学超
3月20日,中南大学宣布,聘请22岁的大四学生刘路为这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并奖励人民币100万元——尽管至今少有人能说得清,刘路所破解的“西塔潘猜想”究竟是什么。
“他可能是中国最年轻的教授。”面对众多镜头,履新不足150天的中南大学新校长张尧学在这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众声喧嚣。
喧嚣声甚至淹没了刘路被推向前台的大背景:张尧学上任后在中南大学推行的颇具争议的改革。
去年11月1日,张尧学调任现职,开始着手在中南大学实施人事、本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技体制等多项改革。
“中南大学将实施最激进改革。”这所学校的副教授陈儒军在博客上写到。
岳麓山下出现的22岁正教授级研究员,正是这场“最激进改革”中的一个高音。
[传奇]
“高官、发明家、作家。”早在正式接掌中南大学之前一个月,张尧学就在学校的BBS上被传得颇具传奇色彩。
可查证的履历显示,张尧学是:国内首台路由器和路由交换机的发明者,2007年被评为工程院院士;出版了包括随想、游记和政论等方面的多本文集,2006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担任高官,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除了没当过兵坐过牢,别的生活都体验过了。”调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后不久,张尧学曾如此点评自己的前半生。
张尧学,1956年出生于湖南澧县,作为1978级的大学生,只在农村上过几年小学和两年中学,在高考前40天内,学完高中数理化,并以优异成绩考取现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不过,2011年11月1日这天,面对自己人生中的又一个新角色,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张尧学表现的却非常低调。
当地媒体注意到交接仪式上,这位55岁的新校长甚至穿着和66岁的老校长黄伯云“几乎同色的西装。”“轮到新校长张尧学发言时,他先起身鞠躬,然后站到一张小讲台后面讲话。”在当地记者看来,这一举动拉近了他和现场老师的距离。
“大家说了我很多优点,其实我觉得自己浑身是缺点。”发言时,张尧学谈到了中南大学今后的发展:“现在中南已经发展得非常好,我觉得压力很大,所以今天一下飞机就紧张得浑身是汗,赶紧脱毛衣了。”
“一位白头发老师带头鼓掌,他轻声对身边的老师说:‘这校长不错,年轻,而且没有架子’。”当地媒体注意到,张尧学的低调亮相博得了现场教职工的好感。
[往事]
低调谦卑并不是张尧学的全部表情。“改革”几乎贯穿他的从政生涯。
1999年,张尧学调到教育部科技司任副司长、司长;2001年6月至2009年7月,他坐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此期间,就高教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大木仓的记忆——十年高等教育管理与实践》一书中,张尧学记录了在大木仓胡同教育部大楼里纵横改革的“光辉岁月”,那段日子他忙得连上洗手间都要跑步来回:在高校推行4000门精品课,万本新教材,鼓励教授走上本科生教学讲台。
推行英语教学改革,针对“哑巴英语”的问题强调听说能力,虽然有极少数的“大牌”英语老师强烈反对,但新的四、六级改革方案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台了。张尧学告诉出题专家们,从CCTV—9或者CNN的英语新闻里直接挑片段来考察学生。
“我的很多出题理念跟托福相近,而且比托福的改革早一年!”张尧学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很欣慰地看到,高教改革亦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尽管他们不知道是我做的。”
张尧学还曾在全国大学生中间推行一项创新性实验改革:在全国挑选一万五千名大学生,每人由国家出资一万块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求只有一个:完整地记录下自己做的事情,学习如何做事情。
“学生是非常有创造力的,问题是怎样鼓励和激发他们。例如北师大有几个学生花了半年时间调查了北京所有的亲王坟,这就很了不起!如果这些人里今后能出一个像比尔·盖茨或超过他的人,那该多好啊!”
[新政]
“水平不够的趁早不要呆在中南大学。”低调履新四个月后,张尧学终于亮剑。
2月末,中南大学召开第三届教代会、工代会第二次会议。这次被称为“双代会”的会议,最大的主题词是:改革。
在工作报告中,张尧学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陈述自己的思路与举措。他即将推行的改革,包括人事、本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技体制等4方面。
其中,人事改革是重中之重。“学校现在存在着种种以人为核心的问题。”张尧学说。
该校副教授陈儒军在博客上,描述了自己所理解的人事改革:
“讲师主要搞科研,不用上课了;讲师6年内升不上副教授,将转为非学校编制员工,得自己养活自己,也可以选择走人;讲师评副教授,主要看科研成果,不看教学。”
“本科生的课主要由教授和副教授讲授。教授和副教授才算学校永久员工。 教授和副教授可享受半年的带薪休假,但必须到国外讲学或进修。”
“管理人员的收入不再根据行政级别的高低,而是根据服务年限和服务质量。大家不用为当官争得头破血流了。”
“讲师也可以带博士生,只要有项目支持。研究生主要由有项目的老师带,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条件。”
“中国高等教育最激进改革。”陈儒军评价张尧学的新政说。在他看来,中南大学和沿海大学相比在区域上处于不利地位。但正如袁绍拥有富饶的沿海土地因不善待人才而一败涂地一样,中南大学虽然没有雄厚的资源,没有富饶的“土地”,却可以学曹操在培养和使用一流人才上大胆创新而获得崛起之机。
“对于中南大学来说,在人才战略上创造能够培养人才、挖掘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和环境,成为中南大学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之举。大学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南大学要快速发展,必须在人才战略上有所作为。”
他对此充满期待,“照此发展下去,中南大学的明天肯定大有作为。”
[争议]
与看热闹的“外行”们被张尧学祭出的“青春牌”刘路所吸引不同,聚集在科学网——高校教师云集的网络社区的高校教师们,更多关注的,则是张尧学“新政”的实质性内容。
他们就“讲师不讲”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甚至是争吵——张尧学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除了公共课外,在专业课程上,刚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不准上讲台,要把100%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将主要由副教授和教授来完成。
在张尧学看来,年轻的博士和博士后要在走上教学岗位之前投入到科学研究上,这样才能保证他有充足的科研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们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社会经验、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怎么讲得好课?我们的教学质量怎么上得去?二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就让他们全力投入科学研究,好好做些东西出来;同时,适当地做些助教工作,熟悉教学工作,学习教学技能、方法。这样,当他评上副教授必须去教课的时候,就具备了应有的实践经验、教学基础和精力。”张尧学解释说。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赵纪军认为,如果中南大学能够有足够的保障能让青年教师全心投入科研,这样的改革值得叫好。
“高校教师的职责首先是教学,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够促进深入浅出的基础教学。”
“然而,在当今极其功利化的评价体制下,(年轻教师)投身教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赵纪军说,当下各校、各学科之间的比拼,都是在数院士、名师、长江、杰青、新世纪人才的人数,在比各种论文的发表数量。对教师的评价也概莫能外。
“中南大学的领导们大概就是从这点出发吧,让教授、副教授们去做吃亏的事情(教学),把成长的机会(做科研)留给青椒(青年教师)们。”赵纪军说。
也有人忧心忡忡。
北京某高校的一位教师认为,“根据职称来限定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真的很扯淡。”“教授真的比讲师高明?”他问道。
湖南大学教授文双春则更倾向于“讲师应少讲,教授要多教” 。在他看来,讲师讲多讲少、教授教多教少应该还是有章法可循、有经验可鉴的,而“讲师不讲”显然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讲师不讲不叫讲师,正如教授不教不叫教授。”
“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创造有利于年轻人才成长的环境。有人适合科研,有人更适合教学,无论哪条道路坚持走下去其实都很好。改革在于改变现今科教界功利的评价体制,让(一部分)青年教师能够安心投身教学,成长为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赵纪军说,“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讲师上不上讲台倒是其次,完全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志趣选择是侧重教学还是侧重科研,而不必搞现在的一刀切。”
尽管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场来自业内的争论,但这场争论爆发十几天后,张尧学仍旧坚定地将22岁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推向了公众视野。
“将太多的时间停留在思考、犹豫怎么做,甚至是花在抠字眼、措词这样的做文章功夫上,不如将想法尽快变成方案,将方案拿出来边讨论、边完善、边实施。”他丝毫不避讳刘路就是自己释放出的一个信号——只要你有能力,中南大学就能够为你提供平台。
在推出刘路之后一天,也就是3月21日,他自己也上了“舞台”。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顶尖计算机专家,张尧学当晚走进课堂,为信息学院2011级的千余名本科生们,上了一堂《计算机与创新》课。
来源:山东商报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04-09/38050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