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为绘几条曲线,穷尽一生执着——

谢振武:“绘”出中国人心电图图谱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5日 作者:


年轻时的谢振武和妻子。(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11月11日,谢振武和妻子。 通讯员 摄


大部分人都做过心电图,简单、快捷,全过程不到5分钟,就能了解心脏是否健康。

但你可知道?为了找到属于中国人的正常心电图各项参考指标,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年近九旬的谢振武教授,奉献了自己一辈子的职业光阴。

10月21日,谢振武被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授予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

这是中国儿科医师最高奖项,但并不是谢振武获得的第一个“终身成就奖”。早在2006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就给他颁发了一个“中国心电学终身成就”奖杯。

“辛苦出成果!”11月1日,捧着奖杯,这位两度获“终身成就奖”的老教授,语重心长。

人物名片

谢振武,1927年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1953年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湖南工作。

他致力于我国儿童的心电图研究,先后出版了《健康婴儿及儿童心电图研究》、《中国健康婴儿、儿童及成人心电向量图》、《中国人心电图研究及临床应用》3本学术专著,成为我国心电学工作者重要的工具书;首次大样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心电图诊断标准,系统建立了我国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向量图的正常标准。

同城有家不常回,只为省下时间扑在工作上

年轻时候的谢振武,用“工作狂”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85岁的老伴刘恕告诉记者:“他一心都扑在工作上,总是想尽办法省时间。有家不回,常年住在医院单身宿舍。别人还误以为是我们夫妻关系出问题呢。”

这对医学伉俪刚刚度过了钻石婚,深红色桃心纪念杯摆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镶嵌着一张黑白结婚照。

“我也是医生,和他有默契,所以支持。”如今谢振武耳背、说话不清,刘奶奶成了他的“耳朵”、传声筒和发言人。这位湘雅医院肝胆外科教授,为了成全丈夫的事业,一个人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两口子工作的医院不同,把家安在了湘雅医院的家属楼。但工作忙起来,谢振武常年住在湘雅二医院的单身宿舍,每周回家一次,有时候1个月都不回家。

“他是山西人,吃面食,为了省时间,吃了一辈子食堂,经常就是啃馒头。”刘奶奶心疼丈夫,她悄悄告诉记者。

因为丈夫的不顾家,刘奶奶还有一段酸楚的往事。

1972年至1975年间,刘恕随医疗队去非洲援外,女儿和儿子只能留给丈夫来管。结果,9岁的女儿因为营养不良晕倒在洗衣盆旁边,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抢救,检查出来血色素只有3克(正常人有12克),属于严重贫血。事后才知道,谢振武每周回家一趟,送一次生活费,平均每人只有2毛钱,根本不够用,姐弟俩只能吃白饭,导致营养不良。

“他一个儿科专家,自己女儿却贫血晕倒!”说起这事,刘奶奶哭笑不得。

不舍昼夜的专注,只为护卫国人健康

为什么要这么拼?谢振武的学生和得力助手,81岁的熊正东教授明白老师的心思。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现代医学刚刚起步,几乎所有人体生理参数都是沿用外国的标准。当时以湘雅医学院儿科创始人梁觉如教授为首的老一辈医学专家,开始着手建立我国健康儿童身高、体重这种基础健康指标。

“心电图正常标准存在年龄、性别和种族差异,中国人和西方白种人的心电图,在某些参数方面更是有差异。”大概是受到影响,正从事儿童心电研究的谢振武,下定决心要建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他对我们说过,除了完成医疗工作,还要完成3本有关心血管方面的著作。”熊正东回忆,当时科里每个人轮流到心电图室学习一个月。花了一年时间,大家都学会了独立看图。

为了专心搞科研,谢振武带着科里3个医护人员成立了心血管研究组。在没有电脑,交通、通讯不便的年代,4个医护人员,干起了医学大数据调查、统计与分析的活儿,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去医院新生儿科,去幼儿园,去小学,去中学,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健康儿童,请他们到医院来做心电图。”熊正东说,一边走访调查,一边还要学习统计学知识。

“一段波形,每一条水平线,高度与宽度,正常还是异动,都要手工测量。那时的心电图不像现在,几条曲线连起来比人的臂展还要长,就靠圆规和尺子。”熊正东回忆说,当时一张心电图,测量加上统计,要半天时间,他们常常工作到半夜。

为了争分夺秒,不管周末还是夜晚,谢振武都是全神贯注在工作中。每天不是在办公室埋头计算、整理成千上万的数据,就是在宿舍埋头学习最新医学知识。曾经一度工作条件艰苦到研究室只能放下一张检查床和心电仪,他也没有放弃。

凭着坚持和执着,谢振武和他的团队花了30多年时间,从儿童研究着手,逐渐扩展到成年人、老年人,完成了从出生5分钟至84岁的中国健康人心电图研究,大样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不近人情的严谨,只为培养超乎想象的全能

谈起自己的老师,谢振武的学生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严”。

熊正东记忆最深的是,如果病历写不好,是要被“甩窗子”的。

“我1956年来的医院,他是我的上级医生。”熊正东说,那时候的要求是一页病历上,不能有3个字以上的改动,不然谢教授会当面扔到窗户外面去。实在是要改,大家就拿小刀或者竹片,把原来的字迹刮掉,再在原处写。

跟着谢振武的学生,也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可言。“老师周日上班,要求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我们周日也上班。”原中南大学儿科研究所所长毛定安坦言,年轻时自己还因为这样不近人情的“要求”而心生意见;当自己成为博士生导师时,才体会到其中的良苦用心。

谢振武还有一条特殊的规矩,自己团队的人有一个人迟到,大家就全部都算迟到。

虽然严,但每个人都由衷地敬佩。

“他专注于和工作相关的所有事情,且动手能力极强。打针、抽血、检验、化验,他全都能干。这对于现在的医生而言,是不可想象的。”熊正东说,和谢教授接触了整整60年,也敬佩了他60年。

谢振武还有一手临床绝活——儿童股静脉穿刺取血。儿童股静脉穿刺很难把握,当时通常采用的都是直插法,谢振武采用的是斜插法,用手指摸着针头斜插进血管,难度很大,却能保护孩子,最厉害的是,他几乎从没失误过。

在谢振武的带领下,他的学生们也掌握各种“额外”的技能。到后来,连极专业的“骨髓涂片”(血液病人的诊断依据),学生们都能自己看。

正是这严谨的治学态度、专注的职业精神、全面的医疗技能,为谢振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研究生18名,现在有5名是博士生导师,都是海内外相关医院各个部门的学术带头人和科室主任。

长命为志存,年近80岁才从临床一线退下

朱熹有云:“命为志存。”意思是生命为志向而存在。

谢振武深以为然。但他认为,再加一字会更加全面,即“长命为志存”。

军人出身的谢振武,从年轻时开始,就热爱一项锻炼:太极拳。即使工作再忙,他每天早上都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近些年腿脚不利索才停止。

“他经常说,这个锻炼不要求场地,随时可以做,给予了他健康的体魄,能让他坚持工作那么长时间。”刘奶奶骄傲地告诉记者,谢振武曾是湘雅二医院太极拳兴趣班的“总教头”,太极拳的各种派别、所有招式,他都会。

直到2005年,年近80岁的谢振武才从临床一线退下。但他仍关心湘雅二医院儿科的建设,并协助学生继续参与科研工作。

中南大学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王成告诉记者,进入21世纪后,谢教授将“儿童功能性心血管疾病”作为新的研究课题,积极倡导并指导在国内较早开展直立倾斜试验诊断儿童不明原因晕厥。

这样一个每天只知道工作的老专家,人生还有别的乐趣吗?在谢振武卧室的书柜上,记者看到,除了医书,最多的就是摄影书籍和摄影器材。

原来,退休之后,谢振武也没能闲得住,去老年大学搞学习,还爱上了摄影。“摄影作品还获过奖呢!”刘奶奶说,医院里面组织活动他总是兴致勃勃参加,给人家当“摄影师”。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谢教授还非常喜欢音乐。

熊正东向记者讲了一个小细节。有时候大家去宿舍找谢教授,会听到收音机里在放音乐,大部分是世界名曲。

“不怕吵吗?”有人问。

谢振武回答:“音乐可以调节思维。”

采访结束,刘奶奶凑到谢振武耳旁,让他跟大家道别。腿脚不便的谢振武试图站起身来相送。他握着记者的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科研成果的价值是无限的。科研成果长期有益于人类,就相当于人生命价值的延续。”

来源:湖南日报2016年11月12日第05版:深 读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6-11/12/content_1159985.htm?div=-1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