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本科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背后的故事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9日 作者:肖雪珍 陈旦
本网讯 (通讯员 肖雪珍 陈旦)在疫情影响下,这个假期显得尤为漫长。近来,多所高校更相继做出“本学期不返校”的决策。对于处于毕业关头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临床五年制本科生李青耘来说,这个长假则尤为不平凡。
今年2月,李青耘收到JCR-Q2区的英文SCI期刊BMJ Open编辑部的通知,以他和张齐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科研论文Evaluating phone camera and cloud service-based 3D imaging and printing of human bones for anatomical education正式获得刊发。日前,他又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通知,发明专利《采用真空浸渍技术实现骨标本的保护方法》正式下发证书。收到消息的他心潮澎湃,不禁感慨他在母校湘雅与科研的结下的不解情缘。
一切缘起,都在那个夏天
2017年暑假,李青耘初入医学院刚满一年。对科研一无所知的他在医学院的“糖衣炮弹”般猛烈宣传攻势下,按捺不住内心的悸动,报名 “中南大学临床应用解剖学科创基地”夏令营,参加人体骨标本制作。骨标本来源于年纪较大的大体老师,为了尊重老人的遗愿,组员们怀着崇敬的心在盛夏的操作室里挥汗如雨。然而由于捐献者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极其易碎,骨标本难以用于教学。他和团队成员苦思冥想,查阅资料也没有找到很好办法。在项目陷入焦灼的搁浅状态时,他无意间想到骨骼和木头在结构上非常相似,内部都是疏松多孔的海绵结构。能否使用木材的加工方法处理骨标本呢?将想法告诉项目负责老师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潘爱华教授后,潘教授非常感兴趣,特批他和伙伴成立了标本修复课题团队。这个全部由医学生组成的团队摇身一变成为化工技术员。他们在烈日下奔波于化工实验室,自学了各种木材工业化防腐技术,试验了20多种防腐材料,终于首创了骨标本真空浸渍技术,即将防腐胶液负压吸入骨骼内部后使其硬化,从而在不影响骨标本解剖细节的同时,强化骨标本内部结构,大大增强骨标本硬度并改善骨标本光泽度,增强耐磨性。
2017年夏令营除了骨标本制作项目外还有一项“标本数字化”的项目。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南大学人体形态学科普馆正在进行数字化升级。队员们需要为馆藏标本照相添加注释后上传并形成二维码,参观者只需扫一扫就能获得学习解剖知识。李青耘正好是个科技迷,在电视上得知了最前沿的照片重构技术,即用同一个物体各个角度的照片经计算机合成得到3D模型。他设想能否直接通过照片合成三维的模型供来访者观看。告诉潘教授后,他和张齐博士主要负责该项目。这次医学生们又变成了软件工程师,从零开始自学各类3D编辑和重构软件,最后成功打印了许多1:1基于真实骨骼照片的3D模型。
陌上花渐开,希望次第来
2018年8月,李青耘应邀在中国解剖学会第34 届年会上做《真空浸渍技术在骨标本保护领域的应用》的现场汇报,随后,其论文在CSCD核心期刊《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上发表;2019年,3D数字化项目获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2020年,SCI论文和专利如约而至。
在论文和专利发表期间,学院对科研项目的大力支持、学院为学生们搭建的良好平台。青耘非常感谢中南大学创新创业项目及潘教授对他科研启蒙的支持与帮助,潘教授除了在大方向上把控文章质量,传授科研方法,在细节处甚至逐字逐句更改标点符号。在生活上,潘教授更是积极为课题组成员申请经费补贴和学院奖励,最终促成了项目成果。
说起最难忘的事,他回忆道:“2018 年仲夏,我荣幸地被中国解剖学会邀请作学术报告,人生第一次登上这样巨大的学术舞台,我既兴奋又焦虑。为此潘教授熬夜指导,安抚我的紧张情绪。最后我自信地站在了讲台上,终于在掌声中结束了我的报告。”以兴趣为导向,从细节处着手,是李青耘的科研秘诀,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善于发现,热爱发明创造。为了改善大学生群体笔记本用户的“电脑脖”,他自创“倒悬笔记本电脑”,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理论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是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好方法。将目光放在实用领域,则可以避免昂贵的试剂和专业的操作,达到降低科研成本,提高成功率的目的。对于大学生而言,科研项目起到了提升自我的重要作用,既锻炼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时间安排能力,更提升了大学生的眼界,培养科研思维,使其得以早期接触学术前沿。这些宝贵的科研经历也将成为通往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过渡和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