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潇湘 身边榜样|“地球的把脉人”何继善:让矿产勘探探得深探得精探得准
来源:红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1日 作者:潘锦 康晓乔 邓琴
编者按:建党百年,回望征途,多少风雨,多少坎坷,无数共产党人在行业一线书写了“迈步从头越”的豪情,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奋斗故事。红网时刻特推出《红色潇湘 身边榜样》系列报道,忠实记录湖南省各条战线中涌现的优秀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展示“先锋”精神和榜样力量。
他,发明了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技术,被誉为“地球的把脉人”。
他,研制出世界上首台“普及型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这一设备能够在汛期快速探测出堤坝管涌渗漏位置,为全国110多条江堤、20多座水库大坝溃坝垮堤隐患提供准确信息。
他,发明的广域电磁法,能够实现地下8km深度范围内资源和能源的高精度探测,为保证国家资源和能源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他就是地球物理学家、工程管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
潜心研究实现跟跑到领跑
何继善从事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60多年来,创新电磁勘探基础理论,自主研发中国装备技术,注重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了集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应用于一体的国际领先电磁勘探方法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电磁勘探从“引进应用-跟跑学习-领先国际”的三步式跨越发展,成为地球物理探测的“中国范本”,是我国电磁勘探领域的开拓者。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何继善为人师表,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我国“深地探测”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多年来,何继善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含一等奖在内的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作为一名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是祖国给了我这一切。长期以来,我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很好合作共事的集体。”何继善说,每当我走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领奖或者登上异国的讲台畅谈我们的成果时,我都强烈地感到这荣誉不光是我个人的,而是属于我们那1+1>2的集体。
20世纪60年代起,何继善开展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研究,选题始终与国家发展共命运,创立的方法技术均形成了工程化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和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他提出“山地电场理论”,实现了中国电法理论从无到有的跨越,突破山地找矿电法勘探禁区,成为金属矿电法勘探教科书的标准方法,由冶金部向全国推广,相关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20世纪80年代,他发明了“双频道激发极化法”,实现了我国自主电法勘探仪器零的突破,在世界上开创了频率域激电信息同步测量先河,成为1km以浅金属矿勘探和工程勘察的利器,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何继善院士(左一)率队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探工作。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不少老矿山资源短缺,急需在干扰严重的矿山深边部找矿,何继善创新勘探理论,提出“三元素群自封闭算法”,解决了多频均匀广谱勘探信号发送的难题,研制了“伪随机信号电法”勘探系统,实现了2km以浅矿产资源的快速-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探测,为危机矿山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大贡献,为资源增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1998年,我国遭遇大洪水,急需快速可靠的堤坝管涌渗漏探测技术,何继善针对世界上该领域的空白,提出了“拟流场法”堤坝管涌渗漏探测理论,并夜以继日赶制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攻克管涌渗漏探查世界难题,探测准确率超过95%,科技部、水利部向全国推广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并作为国家防汛抗旱储备物资装备了主要省份的水利单位和防汛管理部门,为病险水库隐患探测和汛期堤坝查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和科学抢险决策依据。
21世纪,何继善发明了“广域电磁法”勘探理论与装置技术,探测深度、分辨率和信号强度分别是世界先进方法—CSAMT法的5倍、8倍和125倍,探测深度达8km,实现了探得深、探得精、探得准。
诚心善教桃李芬芳满园
何继善积极推动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参与推动成立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提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协同创新、构建和谐”的工程管理核心价值观。
他提出并长期推动我国工程管理发展的“四个一”方针:组织一个全国性工程管理论坛、创办一本工程管理期刊、创办一个工程管理学科、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工程管理学会。
他主持起草并完成了《关于设置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的建议与培养方案》和《关于工程管理设置为一级学科的报告》两个重要文件并递交到国务院学位办与教育部。
“我们做科普,从来就不是浪费时间。国家的强大,需要大批的科研人员为国家努力工作。”何继善说,孩子们都是一张白纸。如果我的讲课,能让其中的一些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并在将来投身科学事业,这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何继善从事高等教育60年,培养了70多名博士和大批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并积极推动科普教育,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报告200余场次。
2002年12月,“何继善基金会”成立,奖励在教学、科研和高新技术开发等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教师和学生,资助有益于国家建设的科研项目及社会公益活动,每年有20—50名同学获得该项奖学金。此外,何继善还设立了“双频激电”奖学金,用于激励学生为繁荣和发展地质科学作贡献。
由于何继善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杰出贡献,1990年他被授予“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3年获得地质学界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教师奖”;2000年获“宝刚教育特等奖”, 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
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80多岁高龄的何继善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带领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在长江经济带油气勘探、雄安新区地热勘探、青海干热岩勘探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来源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059858438059143&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