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湖南青年人才巡礼|王接喜:探索锂电池密码的“中南人”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8日 作者:周倜

他是同行眼里不折不扣的青年学者,也是学生交口称赞的快乐“喜哥”……

苦读近10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毅然选择在母校扎根。今年34岁的中南大学教授王接喜,深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其资源研究,探索锂离子电池背后的密码,为我国新能源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王接喜在实验室。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小电池有“大能量”

2006年,19岁的邵阳小伙王接喜来到中南大学攻读冶金工程专业。彼时稍显稚嫩的他,只知道自己在化学学科上有点天赋,也对之挺感兴趣。

也许是这两种因素使然,本科期间上专业课时,王接喜爱坐第一排,老师说的东西他很快能学明白,他也喜欢独自泡在实验室,给自己课后“加餐”。2009年,即将攻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他,在导师李新海教授的带领下,将研究目光聚焦于外人觉得并不起眼的小电池。

在过去,人们一提到锂电池,只会单纯想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殊不知,随着电动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对锂电池有了更高的要求,成为我国大力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关键一环。

“目前,好的锂资源都掌握在澳大利亚等国手里,中国要想实现电动汽车技术的‘弯道超车’,就需要挖掘出更多可利用的锂资源,并完成成果转化。”他告诉记者,他主要做的是找寻并提炼出优质的锂产品,并进一步转变成能源材料,确保锂电池材料体系的资源安全,为生产锂电池做好服务。

眼下,他还将目光望向更远处——我省近日出台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先进储能材料、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新型电力装备等绿色产业布局等。

“在校园将基础研究做好,就是为这幅新蓝图的最终实现作出应有贡献。”在王接喜的计划里,如何探索出更符合时代需要的储能材料与技术,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将是他和团队接下来着力深耕的重点。

兴趣才是“动力源”

科研之外,王接喜还爱说相声,这是他在本科期间最大的业余爱好。每逢周末,他都要去社团登台说上几段;学习累了,他就去校园小道上走走,和搭档练习。“会学又会玩”,是不少好友对他的评价,不少人都爱叫他“大喜哥”。

从2006年来到中南大学,到2017年确定就此扎根,期间也有单位向王接喜开出过丰厚条件,但他拒绝了。他对母校情有独钟,微信名还有一个名为“CSUer”的后缀,意为“中南人”。

得益于中南大学严谨却不失宽松的学术环境,王接喜褪去青涩、步步成长。“导师和团队为我营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氛围,不强压、不设限、不定死规矩,充分尊重我的想法。”在他看来,“放手式管理”反而能让自己轻装上阵,把对于研究领域的兴趣,自觉转换成动力,发挥到极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的动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及校企合作项目1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担任学校冶金物理化学与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这些年,“高产”的背后,离不开他超强的毅力与思考力、执行力。

王接喜把自己“自由生长”的模式也用在了教学日常里:让学生自己定科研目标;遇事先问自己“如果这样行不行”;不强求学生每天来实验室报到,但必须确保“当日事当日毕”;鼓励他们多去找科研之外的兴趣点……5年时间,他已经带出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如今,他有两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一是每年2个月的集中教学时段将所有科研项目暂停,安心教学;二是每逢招收新生,他第一个提问必定是“你确定真的感兴趣吗”——就同当年导师李新海教授问自己一样。

“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如果没了兴趣这个最好的动力支撑,是干不好事情的。今后,我将带着这份热爱继续在广袤的科研世界里尽情遨游。”王接喜说。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