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罗红主任医师:有时医生的几句话,决定了病人的生死走向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8日 作者:周阳乐 刘明辉

“呼吸相通,休戚与共。”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ICU科室的墙上,8个字格外醒目。“它强调了我们与患者的关系,这8个字是我们团队共同的信条。”近日,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罗红主任医师通过几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这8字箴言背后蕴含的医者仁心与生命温度。

敢于把最真实的情况和希望摆在桌面上

ICU素来是让病人和家属望而生畏之地。进去的患者,意味着病情严重,且要与家人隔离。

一次,一位肿瘤患者因为严重的肺炎曾在呼吸ICU得到了精心治疗,病情好转后转到普通病房。可是之后,病情又陡然变化。患者年纪大了,对ICU的环境有些恐惧,明确表示不愿再进去。

当罗红去探望时无意间发现他满肺都是痰鸣音,呼吸困难,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咳不出痰,气道堵塞了!”她马上告诉主诊医生,必须立刻做支气管镜吸痰,光换抗生素是没用的,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可是当家属得知做支气管镜可能需要插管,可能需要回到ICU,就被 “风险”吓住了,选择“再观察看看”。罗红心里非常焦急,直接找到了患者儿子,坦诚相告:“我知道做支气管镜有风险,但如果不做,痰液会彻底堵死气道,你父亲就真的没有希望了。风险我们可以尽量控制,比如在ICU严密监护下操作,一旦有问题立刻处理。但如果不干预,后果不堪设想……”她几乎是恳求他理解这其中的危急。

可惜,沟通受阻,就在那次谈话后不久,老人因痰窒息,抢救无效去世了。更令人扼腕的是,后来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他有靶向药敏感的突变。如果患者当时能挺过这一关,用上靶向药,完全有可能活下来。

这巨大的遗憾像石头一样压在罗红心上。在科室的死亡病例讨论会上,她忍不住提起这个案例。这令她深深领悟到,病人的恐惧是真实的,对于清醒的病人来说,那种孤独和恐惧是巨大的。有时候,医生谈话的几句话,决定了病人的生死走向。在沟通时,有时过度强调风险,可能无形中放大了家属的犹豫。

她告诉年轻医生们:“作为医生,我们手握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沟通的导向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有勇气承担起责任,把话说透、说清——不做,就是死路一条;做,虽有风险,但生机就在眼前!我们不能为了规避自身的风险,就避重就轻,让家属在恐惧中错失良机。”

“我们每个医生都该扪心自问:我是否真的竭尽全力为病人争取了生的希望?还是仅仅在按流程办事?”罗红一直忘不了该院大内科罗季安主任生前的教诲:医生要有“三心”——良心、细心、责任心,良心在首位。这良心,就是在生死关头,敢于为病人着想,敢于承担,敢于把最真实的情况和希望摆在桌面的勇气。

呼吸ICU像锤炼医者灵魂的大熔炉

如今,医疗技术的飞跃让罗红不断反复思考一个问题:ICU治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或许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与单一疾病的搏斗,更是在共病的复杂迷宫中,守护生命尊严与质量的过程,而这背后需要的是人文关怀。”

一位60多岁的退休教师患者,曾因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需要插管治疗。每次查房时,他都在白板上写“你们别白费力气救我了,我肯定撤不了机……我的生活质量太差了,活着也没意思,净拖累人。”这位把半生奉献给讲台的老先生,明明肺功能检测显示恢复良好,却深陷焦虑、恐惧负面情绪的泥沼里。当他反复念叨“活着没意思”时,罗红猛然意识到,那些监测仪上的数字再漂亮,也撑不起患者心里那座压得喘不过气的大山。

罗红立即联系该院精神科的专家团队,让心理治疗师为患者量身定制了催眠疗法。“我相信我能撤机。我现在感觉非常好,与之前完全不同。”当老先生写下这些字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看到他眼里闪着光,每一笔都带着期盼重生的力量。后来,老先生果然成功撤机,出院回家。“通过这个病例,让我真切体会到,医疗技术的飞跃从来不只是设备的升级,还有爱的鼓励、心灵上的疏导上。”罗红感叹。

“呼吸ICU真像一个锤炼医者灵魂的大熔炉。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掌握危重症救治技术,更需具备疾病病因诊断能力,这需要缜密的临床思维和探寻病因的本领。”罗红坦言,“诊治危重症的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决定,都不仅关乎一个生命,更牵动着背后整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及将生命从悬崖边拉回所带来的那份难以言喻的欣慰,正是支撑我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坚守至今的力量。这一切,都值得!”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