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报国心——记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图)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2年11月04日 作者:蒙志军 吴又珠 周科际 摄影:田应坤
黄伯云院士(左)与工作人员一起,在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景如画的中南大学校园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不停地穿梭于课堂、实验室和办公室之间。为了实践自己科技报国的愿望和追求,他已经不知疲倦地奔跑、奋斗了数十载。
他就是我省选出的十六大代表、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1988年,他毅然结束在美国8年的留学生活,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携妻带女,举家踏上归国之途。在他当时的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这位爱国学子的赤诚之心———“我的根在中国,我应该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去,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服务,那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
1945年,黄伯云出生在洞庭湖畔的南县。196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新材料学科的教学与研究。1978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带着改变祖国科技落后的信念,参加了出国人员考试,并以学校总分第一的成绩蟾宫折桂。经过一年时间的出国前培训后,1980年,他留学美国。
在美国的8年里,黄伯云刻苦努力,先后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习。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工作期间,他相继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美、法、日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许多国际知名企业指名要高薪聘请他,一些国外的名牌大学也争着要聘他做教授。名誉与诱惑越来越多,黄伯云对祖国的眷念却越来越浓。当他提出要回国时,许多人表示了惊诧,有人甚至断言他会后悔。然而,黄伯云始终没有动摇。他深刻认识到,国家在当时经济那么落后的情况下,送他们出国留学,是多么不容易。他十分体谅“母亲”———祖国的良苦用心,就是要他们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因此,面对祖国的召唤,他毫不犹豫地奔赴到她的怀抱。
回国后不久,黄伯云被任命为原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所长,主持新材料的研究。物质生活的匮乏,工作条件的简陋,这一切都没有使黄伯云退却,相反,却更加激发了他努力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原中南工大作为全国重点院校,每年承担几十项国家有色金属材料重点科研与试制项目。其中大部分是国家急需的难度项目,需要组织巨大的人力、物力长期攻关的“硬骨头”项目。黄伯云常说:“为了祖国的大事,再硬、再难的项目也要干!”他组织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经过数年的日夜奋战,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在航空制动材料、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特别是在粉末冶金注射成型和挤压成型领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出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已属不容易,更难的是如何让这种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社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服务现代化建设。因为这中间要经过产品的研制、中试阶段,要承担失败、破产的风险。一心只想尽快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黄伯云,始终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己任。他克服种种困难,承担重重压力,坚持把自己的一项项成果及时转化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高科技产品。过去,我国的飞机刹车材料全部依赖进口,黄伯云和他的助手们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研制出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制动复合材料,实现了多种飞机刹车材料国产化,为国家节约了数以千万计的外汇。更重要的是,在这方面避免了国外对我们“卡脖子”的危险,实现了我们国家的主动权。近年来,黄伯云带领科技人员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军工配套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等共1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专利3项。1995年,黄伯云被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授予“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获得我省科研成果最高奖“光召科技奖”。
为了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黄伯云组建了4个学科性公司,进行高科技科研产品的研制和中试。现在正在建设中的湖南博云新材料有限公司创业基地,占地150多亩,投资1.5个亿,明年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它将成为黄伯云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示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