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6名大学生成立“阳光基金”自己掏钱资助贫困生

来源:三湘都市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4年09月16日 作者:邓桂明 龚洵芳

一个名为“阳光基金”的“地下组织”,一个名叫吴晓林的大三学生,这两天成了中南大学很多师生议论和关注的焦点。自该校新闻网9月13日“曝光”后,一个个“埋藏”了2年之久的感人故事终于“大白天下”。

“阳光基金”的诞生

2002年9月,带着梦想从遥远的山东烟台来到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就读的吴晓林,看到不少经济困难的同学因为名额有限而无法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受到了深深的震动,由此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他决定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自己挣钱,资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但是,一个人的力量肯定远远不够,他在和室友讨论后,决定学民间的慈善组织,成立一个“助学基金”。他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阳光基金”,并且规定了基本的资金投入比例:勤工助学工资(30%)+稿费(50%)+奖学金(40%)+其他收入。只要有上述收入的参与者都应当自觉地按此比例把资金交与吴晓林管理,由他决定资金的运用方向。

一群“地下工作者”

“阳光基金”的参与者最初是吴晓林同宿舍的几位关系极好的同学,他们都遵守着自己的承诺,按时按量把钱投入到“基金”中来,即使规定时间到了,手头没有现金,他们也会让吴晓林在那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写个“欠”字。后来,又有了几个新的“合伙人”,这样共有了6人。

他们的名字是:吴晓林、闫伟鹏、肖云、郑闻、徐茜茜、何枫,后两者是女生。他们并非同一个专业,但都是共产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

吴晓林从大一开始就在勤工助学在线网站做了记者,他就靠着给校内的新闻传播单位写稿子积累了不少稿费,再按50%的比例投入到“阳光基金”,每次多的有15元,少的也有5元;他卖过邮票、信封和夜宵,甚至卖废品也得了15元,还帮院办公室搬过器具,做过报纸发行。除了勤工助学工作,吴晓林一点也不敢落下学习,大二时获得了二等奖学金,今年他说有望拿一等,并且实际上已经“预支”了部分给“阳光基金”。

已资助13人

为了给自己的基金找到合适的用途,吴晓林花了不少工夫。2003年6月19日,因为山洪爆发,绥宁县垮了不少民房,一些小学生面临失学。他听到这个消息,马上通过有关部门获得了该县某村一小学4名学生的资料,给他们寄去了400元。

今年8月,吴晓林通过绥宁县教育局又获得了5名贫困中小学生的资料,他又寄了1000元过去,并决定按每人每月200元长期资助下去。此外,吴晓林他们还联系上了长沙市第一福利院,决定从今年3月起,助养3名孤儿,每人每月30元,现共资助了540元。

在资助对象的选择标准上,吴晓林他们也有过考虑。他说,我们并不是谁都资助,一般来说,主要是小学生和孤儿。吴晓林认为资助贫困大学生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另一方面,自己还是学生,以目前“阳光基金”的资金实力,尚不足资助一名大学生一年的学费。但也有一次破例了。那是2003年,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患了较为严重的红斑狼疮,其家庭负债颇多,弟弟又在上学,经济十分窘迫。为帮助这位同学及时得到治疗、恢复健康,吴晓林他们从“阳光基金”中拿出了500元。

开始他们想用匿名的方式悄悄地做这一切,但邮局汇款回执必须用实名,吴晓林只好放弃了“阳光”这个十分温馨的名字。

一粒投入大海的石子

“如果资金允许的话,希望扩大资助范围。”吴晓林不止一次说过这句话。目前,除掉已寄出去的钱,“阳光基金”余额已经不到1000元。“往后的路还很长很长。”他说,“但愿这个基金能够做大做好,成为中南大学的一个传统。”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