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推动国家助学贷款 湖南10万贫困生受益
来源:红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4年09月23日 作者:--
今年秋季,国家推出了新的助学贷款政策。按照这一政策,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经济困难者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但每所学校的申请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20%。我省现有高校88所,在校学生总人数达53万多人,有关部门已确定按学生20%的比例对这些学校实行贷款总额包干,这意味着我省有10万多名贫困大学生可望获得这一贷款。
老政策有不足实施艰难
我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多,一般占到了学生总量的20%,个别学校甚至高达40%。据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彭建国介绍,该校有3成左右的学生经济困难,其中又有10%左右的学生经济特别困难,得不到贷款就难以完成学业。在2002年时,该校累计拖欠学费曾一度超过4000万元,今年招收新生5000多人,又有500多人交不起学费。中南大学拖欠学费的学生更多,目前学生拖欠的学费已有8000多万元。许多贫困学生迫切需要助学贷款支持。
为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大学学业,我国于1999年推出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通过财政贴息、利率不上浮、免担保等众多优惠政策支持贫困学生贷款助学,我省也于2000年开始推出这一贷款。但这一政策性很强的商业贷款推行起来很不顺利,银行对这一贷款普遍缺乏热情。2002年,国家下达我省国家助学贷款指导性计划4.35亿元,当年实际放贷却只有2000多万元。有的银行与学校签订了贷款协议也难以兑现。如2002年,某银行曾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300万元助学贷款协议,涉及困难学生1000名,但实际只给极少学生发放了几万元贷款。近两年来,尽管各方作了大量工作,但效果仍不理想,2003年新增贷款4800万元,今年新增1300多万元,但仍与经济困难学生贷款需求有一定差距。
据统计,自国家助学贷款开办以来,我省一共只有28517名贫困学生获得这一贷款,目前,全省这一贷款的余额也仅有1.36亿元。大部分贫困学生的贷款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究竟是哪些因素让银行产生了惧贷情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过去的贷款政策确实让银行承载了太多的风险、作出了太多的牺牲。
助学贷款单笔业务金额小,手续繁多,贷款成本高,但银行得不到任何补偿。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贷款集中在学校发放,从宣传发动、前期培训、申贷审核到贷款发放、建立档案、跟踪管理、本息回收,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且利息由财政和学生各付50%,银行得两处收息,凡此种种需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得由银行独自来承担。
这一贷款利率很低,对银行来说相对效益差。据测算,银行对一名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四年贷款24000元,应收的利息只有3507元,而同样金额的工商企业贷款、贷款利率可上浮20-30%,银行利息超过7000元,比助学贷款利息收入高1倍左右,加上本息滚动使用因素,利差会更大。
更令银行生畏的是这一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而银行对学生信用很难把握,尤其是新生,其家庭经济状况和信用状况证明,均来自生源地基层组织,真实程度无法一一核实,以经济困难和品学兼优为标准来发放信用贷款,操作上难以把握。同时贷款发放后跟踪管理也是个大问题。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据对全省高校调查,申请贷款的学生来源遍及全国除港澳台之外30多个省市自治区,学生毕业后各奔东西、四处流动,追讨欠款是一大难题。而且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学生按期还款也存在困难。刚毕业就要开始还款,毕业后四年内还清本息。有的学生一时找不到工作,有的虽然顺利找到了工作,可马上又面临结婚、生子、买房等问题,还款力不从心,加上少数学生不讲信用,银行贷款回笼面临不小的风险。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省这一贷款按期归还率仍不足70%。
这种种风险和不利,必然使得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业银行畏惧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