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中的黑马 学子望中南大学成南方清华
来源:三湘都市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1日 作者:李贵洪
三所大学强强联合,综合办学实力迅速跃升至全国高校第16位5年中完成从教学型大学到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转变按“十一五”蓝图,中南大学朝建成全国知名的一流重点大学冲刺
在3月28日召开的2004年度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南大学一举捧回了8项大奖,其中由黄伯云院士领衔发明的“炭/炭航空刹车材料及其制备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打破了该奖项连续六年无人问鼎的局面。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中南大学是强强联合的成功典范,中南大学发展如此迅猛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也是大家都服气的。”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说:“中南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
“聚变效应”,学校连年“变脸”
2000年4月,乘着高校合并改革的春风,同在长沙市区的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三所大学合并成立中南大学。2001年12月,黄伯云担任中南大学校长。
新组建的中南大学本着“以融合求发展,以发展促融合”的指导思想,矢志创新,锐意进取,在短短的五年中就产生了明显的“聚变效应”,学校面貌连年“变脸”。
目前,中南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由7个增加到了17个,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4位;一级学科博士点由5个增加到了16个,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6位;科研进校经费由1.6亿增加到6亿,全国高校排名第9位;2001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5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三名;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14人,居全国高校第6位。2004年,中南大学的综合办学实力也迅速跃升到全国高校第16位。
中南大学的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本专科生规模达到33000余人,全国高校排名第6,研究生规模达13000人,比2000年增加了10000余人,中南大学在5年中完成了从教学型大学到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转变,正阔步迈进我国大学的第一方阵。
将心聚拢,谋求发展大计
黄伯云校长认为,高校合并改革有利于整合办学资源,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是符合时代潮流和中国国情的科学决策。正是抱着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黄伯云和他的搭档们把新组建的中南大学引向了壮大、引向了成功。
黄伯云告诉记者,由于合并打乱了原有的利益格局,教职员工一开始很不适应,学校管理层中也有这样那样的情绪波动,山头主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小集团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干事业心不齐怎能行?”黄伯云主动与校领导班子成员沟通,同时在工作中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办事原则,对三校教职员工一视同仁。就这样,大家的心聚拢了,开始为谋求中南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而想问题、出主意、做工作,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黄伯云校长说:“现在看来,我们崛起的主要成功经验,就是有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领导班子。”
黄校长的这一说法,得到了许多教授的认同。他们介绍说,2001年,黄伯云校长提出了“两个70%”的意见,即将技术成果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将非政府计划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入股所获股份的70%分配给有关科技人员。这个意见刚提出来时,有人质疑这种让公家得小头,个人得大头的分配办法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但黄伯云认为,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那才是最大的浪费,最大的流失。
经过讨论,校领导班子形成了共识,他们认为,科技人员无研究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学校国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流失,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也是学校国有无形资产的最大流失,科研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同样是学校国有有形资产的最大流失。校领导班子思想统一了,两个“70%”政策顺利实施,中南大学的高新技术科研和产业化工作就此驶上了快车道。短短几年时间,学校以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为主体的1.4亿多元资产,带动了社会5亿多元的资产投入,孵化了50多家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2004年创产值10亿多元。
大师云集,学生“感觉特爽”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南大学深谙个中道理,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汇集了以院士为学术领军人物和一批国家级优秀拔尖人才为“排头兵”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在的中南大学,除了两院院士总数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以外,还拥有总数达86人的国务员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优秀人才群体。学科队伍中还拥有若干名“973”首席专家、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生物和现代农业领域生物工程技术主题专家、新材料领域国防先进材料专项专家、国务院大洋专项计划首席科学家以及2名国家首届“百名教学名师”。
中南大学有位学生自豪地说:“以前觉得特神秘的大科学家,如今在校园里冷不丁就可以碰到,感觉特爽。”
大师云集的结果,是学校重点学科的特色优势更加明显,行业优势更加突出。材料学科是中南大学传统重点学科,合并之后发展更加迅猛,相继在材料相图领域、新材料研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学校还建成了完备的有色金属资源与加工学科体系,形成了领军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机械六大领域的强势学科群;构筑了从基因—细胞—组织、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理学的生命科学创新体系;桥梁隧道、公路轨道和高速列车研究的国内领先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传统学科继续走强的同时,中南大学的新建学科也进展迅速,基础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他们的伦理学学科率先获得了文科类博士学位授权。
去年,教育部对全国100多所“九五”、“211工程”建设高校进行审查,中南大学成为全国15所被专家满票评为“优秀”的学校之一。
服务社会,办学的永恒追求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中南大学的办学思想。校长黄伯云说:“中华大地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创业的沃土,满足祖国的需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5年来,中南大学以“直接贡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直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技术问题、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教育与科技的密切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伯云院士领衔发明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在成果转化后形成了“炭/炭航空刹车材料产业化示范工程”,不仅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制动器用材问题,为国家节省了巨额外汇,而且形成了年产值2亿元的生产规模。
另外,该校发明的“选矿脱硅———拜尔法生产氧化铝工艺”,为充分利用占我国铝土矿资源80%一水硬型铝土矿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使我国铝土矿资源储量的保证年限从10年左右提高到50年以上。“电磁铸轧技术”和“超薄快速铸轧技术”推动了我国有色金属材料加工技术迈上了高性能、短流程、高效节能的新台阶。“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研究及外形、结构设计方法”,为改善列车气动性能的列车外形设计提供了依据,使空气阻力降低50%,并全面应用于我国所有流线型列车的设计与制造,为我国列车大幅度、大规模提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发明的“无缝轨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技术”,为青藏铁路大型工程无缝轨道铺设提供了设计依据;“桥梁动力性能分析?图庸碳际酢苯饩隽宋夜啃∈?00公里高速列车造成桥梁强振这一技术年难题。
中南大学的“辅助生殖技术”,在诞生了我国首例供胚试管婴儿后,其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试管婴儿成功率已由原来的10%提高到现在的40%,帮助许许多多有生殖障碍的年轻夫妻圆了做父母的梦。
中南大学的迅速崛起,让众多中南学子对学校的未来生发无限憧憬,互联网上,有同学希望中南大学成为南方的清华。
实际上,中南大学的领导班子已经规划好了未来。中南大学校党委书记李健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勾画了“十一五”期间的蓝图,将本着“立足教育、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办校方针,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强校战略,建成有色院、医科院、铁科院、社科院等四大院,把中南大学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一流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