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南大学”之二:合并产生“聚合效应”
来源:红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2日 作者:刘怡斌
“没有合并,就没有中南大学的今天;没有科研,也没有中南大学的今天!”得知学校这次获奖的消息后,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十分激动。
2000年4月,中南大学由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三所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组建五年来,在教育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中南大学乘着并校改革的春风,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立足教学科研,人才立校、科技强校,狠抓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并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拓展办学空间,使并校产生了显著的“聚合效应”。
教育部部长周济评价说:“中南大学是强强联合的成功典范”,“中南大学发展如此迅猛是大家都有没想到的,也是大家都服气的”。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认为:“中南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
在“融合求发展,以发展促融合,抓质量、上水平、创一流”的思想指导下,中南大学并校五年来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九五”“211工程”验收被专家满票评为“优秀”(全国15所高校之一),中南大学顺利进入了“十五”“211工程”建设行列,中央经费支持力度居全国高校第11位。中南大学“985”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单项指标有了质的飞跃,许多方面都进入了全国前15名,且成为国家“985”重点扶持的高校之一。
中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由原来的7个发展到17个,居全国高校第14位;一级学科博士点由5个增加到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36个增加到90个(不含自主设置),硕士点由81个增加到169个。
此外,中南大学的教师队伍中两院院士14人,居全国高校第6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优秀人才86人,比2000年新增27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令人鼓舞,中南大学网络德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南大学成为32所中管高校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一所中管高校。同年,学校的收费管理工作、招生工作都被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大会上介绍经验。
从“211”、“985”工程到“中管高校”,从研究生、本科生招生规模到结构的变化,标志中南大学已经完成了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到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转变,正在大步迈向我国大学第一方阵。
“中南大学的迅速崛起决非偶然,而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伟大胜利,是高等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的必然,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成为“轴心机构”的体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教授接受记者采访这样认为。
黄伯云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抓住并利用好这次机遇就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前进。为此,中南大学并校不久便制定了三大发展规划,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并以此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从而在全校上下、各项工作中都充满着一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劲头。
“可以说,没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就没有中南大学的应运而生;没有强烈的进取拼搏精神,就没有中南大学的迅速崛起!”黄伯云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南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保持和发扬行业特色、行业优势、军工特色,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中南大学一贯坚持的办学方针。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南大学在有色金属行业、路桥领域、工军领域和医疗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与国内老牌一流大学相比,中南大学是新组建的大学,实力不如人;加之学校地处湖南长沙,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何以生存、何以发展,何以赢得长期竞争优势?
唯有制度创新。
中南大学注重制度的规范力、秩序力和协调力建设,构建了两级管理、院为主体、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调动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出两个70%的政策,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明显效益;学校工作的一切考评指标均定位于前20名的大学,强化了师生员工办一流大学的意识。
“三校合并带来了实惠,达到了1+1+1>3的效果!”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