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咖啡、音乐与矿物加工--邱冠周的科技创新之路

来源:潇湘晨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6年02月24日 作者:--

邱冠周 1949年生,广东大埔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邱冠周是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博士,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博士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42名首批专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体学术带头人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发展项目(973项目)生物冶金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我国矿产资源高效、无污染、短流程加工利用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图书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

2月23日上午,春雨淅沥。麓山脚下,校园深处,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大楼咖啡厅。邱冠周正和几位老师热烈地交谈。话题涉及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自主创新等。一旁咖啡正在煮着,背景是舒缓的轻音乐。接待记者采访,或与学界同仁交流,甚至与学生进行谈心,邱冠周都喜欢选择在这里。咖啡厅是邱冠周自主兴建起来的。建这个咖啡厅,就是为了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可让思想自由驰骋的“沙龙”。邱冠周认为,科技创新不仅要有体制保证,还要有文化氛围,要将其培养成一种精神和习惯,渗透在每个人的灵魂里。

咖啡、音乐与矿物加工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主管中南大学科研的副校长邱冠周教授似乎在这之间出入自由,并颇有心得。

30多年醉心矿物研究

邱冠周的个人经历有点传奇意味。

他是广东大埔人,成绩优异的他在高三那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

高中毕业后的四年里做过农民和中学教师。其间还下功夫学习了一年的中医,时至今日他仍然能背出一长串汤头歌诀。

而与矿物结缘到了1970年,邱冠周来到广东大宝山铜冶矿厂当上了工人,第一次与矿物有了“亲密接触”。

当时大宝山是被国家看好的一座矿山。邱冠周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既肯干,又能吃苦,25磅的铁锤,他能打100多下,全厂第一。

更重要的是,邱冠周学到了很多的书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这对我后来搞科研,搞发明,尤其是搞技术转化,进行工程化,很有帮助,因为我知道工业上的生产操作实际是怎么一回事儿。”邱冠周没有“入宝山空手而回”。

1972年邱冠周被送到广东工学院选矿专业学了4年,后又回到工厂工作。

1978年起,邱冠周师从我国矿物加工领域著名科学家胡为柏、两院院士王淀佐,开始进行更为系统的矿物选矿、加工的理论学习。

1987年,邱冠周成为我国自行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第一位矿物加工博士。当年回广东工作的机会很多,而且待遇也很不错。“回去是搞经济不是搞矿了,我就留了下来。”

邱冠周在实践中发现,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很多矿石品位低,难以利用。如何解决低品位的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如何解决矿物的深加工问题,成为他30多年科研生涯的追求目标。

30多年来,邱冠周和他的团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国家经济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实行多学科、多方法的有机整合,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规划发展项目及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等科技攻关项目50余项,建立了较完善的矿物加工理论体系,包括复杂多金属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及技术、矿物资源生物提取理论、直接还原及金属化短流程新理论和技术、颗粒间相互作用理论与细粒浮选技术、浮选溶液化学理论、矿岩致裂与散体动力学等,为我国原料工业的降低成本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构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研究的“铁精矿冷固结团煤基直接还原新工艺”、“铜矿生物提取专属菌种选育及提铜产业化应用”两个项目分别列入1998年度和2002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美国科学院院士somasadaran认为:该学术梯队的研究成果不但是中国一流,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无钱不能”与“钱非万能”

作为主管科研的副校长,邱冠周认为,科研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科研人员也不能钻到钱眼里去,科学的本身是探索未知。

邱冠周说:“科学技术与经济脱节,两张皮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因为科研需要钱,稳定队伍需要钱,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钱。

譬如,铁精矿冷固结团煤基直接还原新工艺在山东做实验时,第一次没搞成,花掉了不少钱,大家压力很大,邱冠周同大伙开玩笑,说是到了“大革命的低潮时期”。然后带领大家找原因,问题找到了,但没有资金把错误的东西改过来。

为激活改革开放20多年来学校形成的智力科技资源,1998年起,包括邱冠周在内的中南大学领导班子通过调查,提出了“学科性公司制”。

邱冠周说原来是打工式科研,现在技术占股的科研,原来技术不值钱,现在技术也是钱。2004年学科性公司实现销售总额达15亿多元,为学校学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科研选题与经费迅速增长,有力支持了学校人才的培养。

邱冠周的同事姜涛说,学科性公司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为学校、为科研事业留住了人才。很多的年轻老师都改善了生活,住上了新房,开上了好车。

邱冠周没有买车,依然住在学校83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家里除开两台计算机以外,一切家具都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

2003年,邱冠周等研究出一种生物菌种成功转让1000多万。按学校有关政策规定,其中70%交税后可以分发给有关有功人员。邱冠周和他的团队却将其全部投入到了生物大楼和实验室的建设之中,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邱冠周始终坚持认为:学校不是赚钱的地方,老师最重要的是“人品、道德、文章”。科学为社会需要服务,但科学本身是探索未知。

邱冠周说:技术创新必须用体制创新做保证,科技和体制创新必须有文化创新的滋润。希望建立的一个机制是:在外部环境的层面上,为科研提供优美环境、便利的工作条件;在制度层面,建立政策,行为规范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在精神层面,让科研人员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气。

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浪漫”

姜涛认为邱冠周身上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他是一个视野很宽的人。他不是风风火火,而是不紧不慢;他既解放思想,又谨守传统道德;他的书架上,基因、芯片这些前沿技术的东西和二十四史、地方志、中医等书籍摆在一起。”

这些评价,其实不难在邱冠周搞咖啡厅这件事管窥一斑。尽管搞冶金学科有些枯燥,但却无损邱冠周教授身上的“浪漫”色彩。

邱冠周说,“我就是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好的idea(点子)是流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

他的同事和学生显然也喜欢上了这个有点情调的领导和导师。王军是邱冠周带的博士。他说,每周研究下一步的科研选题时,导师都把他们实验室的叫到咖啡吧,边品咖啡边聊天,大家畅所欲言,完全没有上下级之分,当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导师出钱请大家喝咖啡。

邱冠周认为,一个人,“悟”与“不悟”是有很大差别的,对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的爱好可以使人心静,人文对科学是一种滋养。

邱冠周说,创新需要“杂交”。譬如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浸矿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解决微生物冶金速度问题取得了重要突破。用人也是这样,不要求全责备,一口塘要养很多鱼。

窗外春雨纷纷,邱冠周与同事们还在咖啡厅交谈着。也许就如这纷纷春雨,这个转型时期的科研工作者是具有如此丰富的心灵。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