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救灾医护人员的日记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1日 作者:赵丽萍 张斌
编者按 在救灾前线,有一支特殊的医疗队,他们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战斗在一线,他们就是湘雅二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12名队员中一共有7名中共党员。5月14日下午1时30分,该医疗队启程前往四川灾区。本文作者赵丽萍就是这支医疗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她用简洁的日记形式记下了医疗队在灾区前线难忘的日日夜夜。
5月14日
昨晚11时许,我们由周胜华副院长带队到达目的地———四川彭州市人民医院。整理好行李和随队携带的医疗器械、物品后,为了避免余震带给队员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决定扎露天帐篷。待帐篷扎好后,已经到了今天凌晨2时。
在周胜华副院长的带领下,全体随队专家立即开始巡查住院病人。这时送来一位被挤压两天、开放性骨折的病人,伤口已感染。我院倪江东教授、曹丽君医师和中医附一骨科医师等医护人员顾不上日夜兼程的疲惫,立即为病人做手术,直至今晨6时多,手术终于顺利完成。稍做休整以后,全队人员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接诊新病人、打石膏、清创缝合……一切都在紧张和忙碌中进行得有条不紊。经过一天的战斗,我们共接诊了新转运病人近100人,石膏固定、小夹板外固定及现场清创缝合约20余人次。
据前方队员介绍,彭州医院是接诊伤员的重点医院,已收治伤员1000多名,现还有数百名病人在住院。14日白天彭州仍然余震不断,医护人员都只能住帐篷,七楼的手术室也无法使用,医疗队员们在一楼搭建了临时手术室。尽管工作和生活环境都非常艰苦,但我们决心克服困难,全力以赴救治伤员。
5月15日
下午,在受到地震影响而暂时关闭的手术室开放以后,我院专家又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手术救治中。手术从下午2时3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8时,专家们一直没有休息,共做了4台大型手术。其中一位就是四川建筑科学院年仅30岁的彭先生。
彭先生出事的地点在回龙沟,距离震中心汶川的直线距离只有十几公里。但他却经过了59个小时的苦苦等待,最后终于被救援队伍发现并被第一时间送到了这里。由于右手受到严重挤压,且受伤时间长达59个小时,致使彭先生的右前臂严重肿胀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给手术和术后的恢复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手术后,彭先生的情绪非常稳定,而且患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也在恢复。
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们对我们进行了采访,我们表示已经带足了一周的药品和医疗用品,备好了基本的食物和生活用品,打算在野外为抢救同胞的生命战斗一周。在采访过程中,医疗队正在为一名从地震现场爬出来的怀有7个半月身孕的孕妇进行检查与治疗。看到我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给孕妇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并悉心地给予她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安慰,记者们深受感动。
请父老乡亲们放心,我们会在艰苦的环境下保护好自己,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5月16日
我们到达重灾区已经48个小时了。短短48小时里,我们见识了太多的无奈,感受到了太多的悲壮;48小时里,我们的医疗队员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生命的赞歌。一架架的直升飞机在医院的上空盘旋,一辆又一辆的救护车驶进医院;志愿者们奔跑着帮助抬伤员,搬运来自各地的救灾物资和药品;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在忙碌着,转诊病人、现场处理……
看到刘女士和她的先生时,我们还以为她是来进行一般的产前检查。刘女士已经怀有7个半月的身孕,脸上的微笑让我们感觉她是一个幸福的准妈妈。可是,当她卷起自己的裤腿时,我们都惊呆了,腿上大大小小的刮伤和擦伤,还有那一块块的血渍告诉我们,她是从废墟中爬出来的。
16日晚上10时,彭州发生了5级余震。正当医疗队员打算休息时。突然感觉到床有较大晃动,开着的玻璃窗也发出了声响,连放在桌上的牛奶都倒了下来。周胜华副院长第一时间意识到发生了余震,立即冲出门外组织大家紧急疏散。5分钟以后,全体队员都疏散到了招待所的楼下。凌晨1时多,所有队员都入住到临时露天帐篷里。
当一次次的余震逐渐离去时,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队员们又手牵着手,回到我们的共同战斗的地方,去迎接新的战斗。
5月17日
84岁的刘奶奶是一个孤寡老人,倒下来的房子压断了她的股骨。完全断裂并且已经错位的股骨,必须依靠钢板内固定才可以恢复骨头的解剖位置,促进其功能的恢复。但是如此高龄的患者,麻醉首先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没有完善的全麻设施,老人家骨质增生,给准确穿刺带来很大的难度;股骨干骨折又给摆放老人的体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一切都没有难倒我们的麻醉医生。摆体位、寻找麻醉穿刺点、消毒、进针,当推进的注射器手突然感觉到阻力减少时,那一颗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穿刺成功了!整个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护士默契配合,用集体的力量在如此简陋的“手术室”里顺利地完成了手术,为老人家的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月18日
上午10时,我院医疗队第一批队员从彭州市人民医院出发奔赴灾区最前线。上午11时,我们提着药品逐个帐篷看望了彭州市通济镇受灾群众,帮助身体有不适的人进行检查,有针对性地给予药物治疗,并给他们进行健康指导。
在成都宏元矿业发展有限公司职工医院,我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座废墟,废砖头、废木料、废玻璃、废的一切……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车上的食品取出来交到灾民的手中。就在这时,一辆救护车呼啸着送来了一位因经受不了严重打击而服农药自杀的妇女,专家们立即投入到对这名妇女的抢救中。没有胃管,我们的专家拿着矿泉水,掰开她的嘴,硬是往她的胃里灌水!没有压舌板,大家则把自己的手指伸进妇女的口里,强行给她催吐。就在大门口,就在担架上,一瓶又一瓶水灌下去,一次又一次的大量呕吐。经过半小时的奋力抢救,这名妇女终于转危为安。
到下午5时,我们共走访了12个灾民点,看望了受灾群众约500人,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健康问题,也告诉了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如何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发放了价值5000余元的常用药品。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经历了这么大的灾难以后,人们并没有被击倒,从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到了笑容,看到了感激,更看到了希望。
今天董忠根教授43岁生日,没有庆祝晚宴,没有豪言壮语,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办了一个简短的战地生日会,送给他诚挚的祝福,庆祝他度过人生中最不平凡的生日。
5月19日
晚上10时,电视屏幕下方不停地滚动着地震公告:“5月19~20日,汶川将发生活动水平为6~7级的余震。”几乎同时,彭州市人民医院的院领导也敦促我们赶快撤离。队长立即组织清点队员人数,发现少了4位队员,便立即打电话通知他们速回招待所。马路上,不时有巡逻车开过来,车上的高音喇叭反复播放余震的消息,提醒大家注意防范;一辆接着一辆的小汽车快速开向城外,人们纷纷卷着自己的铺盖,奔向城外宽敞的平地。刹那间,偌大的一个彭州城就要变成一座空城。
在彭州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正与时间做着最顽强的斗争,大家忙着把病人从病房里往外转,医院的临时帐篷已经用完,我们不约而同把医院留给我们的帐篷让给了病人。我们在彭州公园门口找到了一块比较宽敞的平地搭建临时帐篷;女士们则被安排随着救护车去郊区更加宽阔的地方,睡在救护车上。夜已经很深了,巡逻车上高音喇叭的提醒声还不时传来,躺在救护车内的简易床上,我们一次又一次感觉到大地的颤动,不断发生的余震让我们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200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