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群英普:湘雅医院李康华教授——抢救灾区群众生命最要紧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30日 作者:段涵敏 伍西明 佘丽莎
7月21日,记者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采访骨科专家李康华教授时 ,他才为入湘治疗最危重的四川伤员做完手术不久。回忆起两个月前入川的日子,他仍记忆犹新。
5月14日晚,抵达彭州后,李教授和队员们一起,用自己带来的手术器械和帐篷,连夜建成了“野战医院”手术室。当晚,就在这简陋的手术室里,借着微弱灯光和手电筒,他们做了7台大手术,直到天明。走下手术台,李教授正要取下口罩和帽子,连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就接到成都市卫生局的紧急调令,赶往成都市三医院抢救危重病人。
在成都市三医院的日子里,为了争取时间抢救伤员,李教授每天休息不超过5个小时,常常在手术室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一台接一台地做手术。每台手术下来,他就用冷水洗把脸,清醒一下,提提神,接着干。
但这些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李教授最怕的是老毛病发作,不能在这个时候倒下。为此,他每天手术前,先为自己注射20单位胰岛素。但高强度的工作和反常的气温,导致他患上了重感冒。那几天,嗓子痛得讲不出话来,全身无力,迈不动步子。家里带来的感冒药吃完了,打胰岛素消毒的棉签也用完了,他悄悄让助手小林去药店买,并叮嘱不要让同事们知道自己病了。“我不让他去医院拿药,因为灾区群众更急需药品。让他们发现我病了,会耽误手术,时间对我太重要了,抢救灾区群众生命最要紧!”咬咬牙,56岁的他一直坚持在手术台上,13天做了61台手术。
每天的工作都是超负荷的,而护送第二批伤员到湖南医治的那次,是李教授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根据省卫生厅的安排,李教授担任转运专家组组长,负责病情鉴定把关,上级要求绝对不允许伤病员在专列上出现意外。那天下午,由于送来的病人不是按车厢顺序上车,李教授只得不停来回奔波于17节车厢之间。得知哪节车厢来了一批病人,就下车跑到那节车厢,再上车,检查,记录。从下午2时30分到6时,从车头到车尾,李教授与随车的其他医疗队员一道,对280个伤员逐一检查伤情。期间,还经历了一次较大的余震,但那丝毫没影响队员们有序的工作。“那天查诊的病人,算是我从医生涯之最了。”李教授笑着说。
难忘的13天里,在彭州市中医院和成都市三医院,李康华所在的医疗一队共做了90多台手术,抢救危重病人近百人次,管理4个病区180多个病人。并深入白鹿镇、通济镇等重灾乡镇,一个村、一个点地巡查了30多个自然村、数十个灾民点、6000余户灾民,现场处置伤病员600多人次。(湖南日报 2008年7月28日)
(湖南日报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伍西明 佘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