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项重大课题研究全面展开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4日 作者:通讯员 潘一峰 贾泽民 记者 段涵敏
10月13日,张阳德教授(中)和助手在实验室对“神七”搭载生物物种进行抗肝癌研究。言之曜 摄
本报10月13日讯(通讯员 潘一峰 贾泽民 记者 段涵敏)今天,由设在中南大学的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承担的“神七”飞船搭载纳米生物物种抗晚期肝癌课题,正式开题实施研究。至此,“神七”搭载的14个生物物种,经过太空遨游返回地面后,已全部移交给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研究所等10个科研单位,为研究这些物种分别确立的11项重大课题研究已全面展开。
据国家“863”计划高技术委员会纳米生物主题管理专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神七”搭载生物物种协调项目组长张阳德教授介绍,他们通过大量研究,对搭载生物物种在全国进行了广泛筛选,最后选取14种处于生物技术前沿、具有重要实用研究和开发价值的物种送上太空。
利用太空中一些在地球上无法模拟的特殊条件,为研发新型纳米生物抗癌药物以及生物制种等提供难得的重要原料。
早在2003年,张阳德教授组织的科研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就培育优良抗癌纳米生物原料,在地面模拟太空失重状态下进行了大量实验,效果不理想,但他们并不气馁。
经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批,他们终于实现了将生物物种搭载“神七”经过太空遨游返回地面研究的愿望。
张阳德教授在实验室向记者介绍,由他领衔的课题组,主要对“神七”搭载的纳米生物物种,在经过宇宙辐射、微重力、高真空、高洁净、大温差、弱磁场等地球无法模拟的太空条件下产生的空间诱变和物种基因突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研制出新型纳米生物抗癌药物原料。同时,在生物育种方面,培育出适应范围广、具有新性状的菌株,着力提高育种效率,从而实现单纯地面育种达不到的效果。张阳德教授表示,纳米生物抗癌研究在明年底以前将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