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新区20年:“麓”通天下 “谷”聚高新
来源:红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03日 作者:董雷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领衔研究开发的“C/C航空复合材料”打破世界上少数几国垄断。
中国“第五大发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持的杂交水稻及超级稻研究。
红网11月2日讯(记者 董雷)20年时间,长沙高新区足够书写一段传奇:从0.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版图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从1988年凭借2万元开办费起家,到2007年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长沙高新区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产学研金一体化、科技创新在长沙”的生动实践。
20年辉煌成就有目共睹
长沙高新区创建于1988年,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经原国家科委批准,长沙高新区调整“一区四园”组成,即岳麓山高科技园、星沙工业高科技园、隆平农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和市内政策区。其中岳麓山高科技园(又称“麓谷”)是高新区的直管核心园区。
1988~2007年,长沙高新区累计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540亿元,工业总产值402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占全省、全市的33%和97%。2007年,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岳麓山高科技园突破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长沙高新区直接征管范围内完成财政总收入15.21亿元,增长31.6%,一般预算收入6.15亿元,增长33.2%。实现了技工贸收入三年翻一番,财税收入两年翻一番,经济总量跻身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第18位,位列中部9个国家级高新区第2位,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
20年来,长沙高新区累计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3000多项,其中9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00多项列入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50多项列入国家重大扶持创新项目,20多项列入国家863项目。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领衔研究开发的“C/C航空复合材料”打破了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的技术垄断,成为我国高精尖技术产业化标杆;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持的杂交水稻及超级稻育种研究,被世界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成果的产业化也已从中国走向世界。
金秋时节,2008科交会继续在麓谷举行。长沙高新区将以此次科交会为契机,不断改革创新,促进产学研金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成就靠什么?产学研金一体化
长沙高新区建区20年来,始终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各类技术的基础上,重视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开发,重视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通过科研院所的改制和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成长,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建立了产业自主创新机制,保持了园区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为了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长沙高新区建成了各类创业孵化平台9个,14个国家级、省级技术和工程中心,17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在孵企业400多家,毕业率为32%。创业服务中心迈入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行列,留学人员创业园升格为国家人事部和省政府共建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不断做实,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在麓谷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软件园与国防科大合作共建八大公共技术平台对外开放运行。创业园建立了第一个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室,直接为在孵企业提供人类疾病基因、细胞因子、用于实验室及临床诊断的单克隆抗体及疫苗项目以及药物分离提纯等服务。
在鼓励创业孵化的同时,长沙高新区在资金上也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大力帮助,每年为企业争取各类计划资金在8000万以上。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已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并聚集各类金融、风险投资机构28家,总注册资本达17亿元。全力推进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工作,已进入科技部预选7家试点单位之一。加强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已发展各类中介机构达140多家,社会支撑功能进一步增强。
去年以来,高新区财政拿出3000万元作为创新专项资金,对重大创新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投入支持;依托国家开发银行融资优势专项投入风险保证资金500万元,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这些企业贷款提供财政贴息和融资服务,仅2007年就落实中小企业银行贷款2.2亿元。与此同时,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引进相关配套工业企业,并实行配套奖励。
为进一步鼓励电子信息业、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发挥先导作用,高新区管委会出台新的政策,规定凡是通过招、拍、挂形式取得土地、一次性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给予10%以上的配套资金支持;鼓励大企业总部落户麓谷,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和财政奖励。
以“两型建设”契机,构建高新区美好明天
2007年底,随着“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沙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打造先导区,建设大河西”的战略部署,在长沙河西的大片区域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2008年6月13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在长沙高新区麓谷正式挂牌成立,长沙高新区成为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这是历史再一次交付光荣使命予长沙高新区。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高新技术左右的长沙区域产业经济布局,似乎是冥冥之中巧手安排。20年前,长沙市委、市政府在河西建设长沙高新区的决策,改变了毫无工业基础的“河西”的命运,也从此改写了长沙经济发展走势。今日之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勃发生机,先导区落子其上,再次把长沙高新区推上历史新使命的制高点。
不言而喻,建设大河西、打造先导区,这是一个与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张扬软实力相关的重大命题。长沙高新区将以大河西先导区建设为契机,建设“高新产业的聚集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支撑发展的增长极”。
2008年6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湖南省科技厅、长沙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共建长沙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根据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努力把长沙高新区建设成为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产业和生活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功能区,基本形成主要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使长沙高新区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和“长株潭”区域创新体系的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