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下乡,学问和民生“亲密接触”帮助企业
来源:浙江在线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9日 作者:--
一直以来,高科技就不是一个“亲民”的词汇,因为“高高在上”的它总是和一些高等学府的教授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人要想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似乎不太可能。而一个最基层的普通企业,想用最新的科技来“武装”产品,同样很费力。
建德的企业是幸福的,因为机会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了。近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众多专家集体聚首建德。如何帮助企业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专家组成的“双服务小分队”很在行。
老厂曾濒临破产
现在吃上了专利饭
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环宇工具有限公司还是一家比较像样的集体企业,上千人的大厂,生产螺丝刀、榔头这些常用的五金工具,日子很好过。不过,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这些“原始”的工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螺丝刀已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厂子里有那么多的职工,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又低。这样下去,企业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憋在“环宇”负责人心中许久。2007年,他终于痛下决心,决定改革。
怎么改?引进技术!
从中南大学的粉末冶金实验室里,厂里的技术人员带回了最先进的粉末合金生产技术。这种利用废钢铁做原料,将其熔化,再用高压压成细小的颗粒,最后生产出钢铁的先进技术,其成品可用于汽车零件生产等众多领域。
引进技术后的第二年,从“环宇”出来的粉末合金产量达到了500吨,产值也一下子翻了好几番。
“正因为技术壁垒,去年的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很小。”公司技术负责人范世权说,现在,“环宇”已经有两项专利配方了,做到了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变。
科技与民生“联姻”
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在建德,像“环宇”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和许多着力发展工业的县级市一样,建德最缺的还是技术。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太阳能和水资源优势,但因为缺乏技术,当地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无论是资源投入还是技术投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至于高新技术产业,建德就更少了。
向谁要技术?这是当地众多企业最想解决的疑问。
从2009年起,市科技局就启动了“科技小分队走进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活动。从各个高校、科研院所调动各类专家进入建德,通过深入走访、举办科技需求对接会、征集技术难题、科技讲座、技术培训等形式,把最新的科技成果送到企业。11月,市科技局启动的“双服务小分队”活动,更是把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带到了建德,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基层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增长难、与权威专家对话难的问题。”市科技局局长楼健人说,通过活动,可以帮助企业改造产品的工艺流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材料、降低成本,让他们快速突破瓶颈,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