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激情
——记中南大学粉末研究院党委
来源:红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6日 作者:蒙志军 孙敏坚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拥有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轻质高强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粉末冶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形成集教学、科研、产业化于一体的科研院所,全院党员共有555人。
多年来,在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党委的带领下,这群共产党人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科学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数十年如一日,燃烧生命的激情,谱写了一曲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赞歌。
支部建在学科上
全院22个党支部,除几个管理服务党支部及学生党支部外,其余11个党支部全是依托学科建设平台而设置。在支部书记的配备上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要求必须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必须有固定的研究课题和人才梯队,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支部建在学科上,党员发挥作用便不再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兆森说。
支部建在学科上,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这种高校党建的创新模式,带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涌现了一大批以党员为主体的科研创新团队,学科贡献能力明显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现在,在粉末冶金研究院,从国防科研创新团队到“大飞机”项目研究创新团队,从国家自然科学基础创新研究团队到长江学者人才团队,带头人绝大部分都是党员,团队成员80%是党员。全院在岗的教职工党员中,80%都分别融入了不同的科研创新团队,担当了发展的重任。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黄伯云院士的团队中,前4名都是共产党员。全校论文发表数量前2名,也还是粉末冶金研究院的共产党员。连续7年,在全校的综合考核中,粉末冶金研究院都名列第一。
到目前为止,粉末冶金研究院已经创造了5个“中国第一”:获得中国第一个大型民航客机C/C刹车副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获得中国第一个由国外飞机设计单位颁发的零部件生产许可证、研制成功首批进口苏-27战机国产化刹车副、获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首次评价第一名、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领域评估第一名。
党员争做“螺丝钉”
黄伯云,他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更是粉末冶金研究院党员队伍中的普通一员。
1988年,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的黄伯云回到祖国,投入到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即飞机刹车材料的研制中。多年来,中国航空刹车片全部依赖进口,导致我国航空事业受制于人。为了少走弯路,黄伯云费尽周折,从国外买回一个开价几百万美金的炭/炭刹车片。可对产品解剖时,竟发现是个废品。
“再难,也得上。”一项项试验,一遍遍推倒重来……黄伯云和他的团队,屡败屡战,毫不服输。2003年9月,他们研制的刹车片终于在飞机试飞试验中获得成功,由此,改写了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
这一成果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航空航天炭/炭复合材料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解决了国内急需的高性能航空制动器用材难题,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项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
在研究院的成果陈列室里,除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粉末冶金研究院获得许多的荣誉和奖项。大大小小的零件模型、鲜红烫金的荣誉证书,见证着一个个辉煌的脚印。
然而,站在领奖台上的,永远只可能是少数人。在粉末冶金研究院,还有着一群普普通通的党员,他们如同一颗颗螺丝钉,没有领奖台上的风光,却有着默默奉献的充实与欣慰。
61岁的陈师傅已经有40年党龄了,从1971年开始,他就整天在车间的灯光下细致地修整着炭盘,四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窗外嘈杂的机器声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专注。前几年原本可以退休回家好好享享清福,可组织上希望他能留下来再带带年轻人,他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42岁的李新春是炭/炭材料实验室党支部书记,1989年来到粉末冶金研究院工作。21年里,从切样、打磨,到设备维护、产品成型加工,他几乎把实验室的所有岗位都干了一遍。现在,他天天守着实验室的热处理炉,负责炭/炭复合材料的热处理加工。
从科学研究到产品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在平凡的岗位就算是颗螺丝钉,这一群普通党员也一丝不苟,把螺丝钉的本职做好。
报效国家赤子情
在粉末冶金研究院除了国家科技成果外,还成功孵化了一批在省内、国内甚至全球都享有美誉的高科技企业,“知本”在这里切实转化成“资本”。
作为我国新材料领域集教学、科研、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教基地,粉末冶金研究院成效十分显著。
黄伯云院士领衔建设的“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家发改委每两年组织的建设评估中,先后两次以90分的成绩名列全国第一,并获得1400万元的专项奖励资助;
2009年,由黄伯云院士创建的高科技企业“博云新材”,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
由国防科工委、解放军总装备部批准建设的轻质高强国防重点实验室立项及可行性论证完成,按批准要求建设,获得近6000万元的资金资助;
与国家商用飞机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承担大飞机材料及整个起落架研发工作……一个个项目,对接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国家迫切需求。
现在,粉末冶金研究院已经有了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博云东方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湖南博云汽车制动材料有限公司和湖南英捷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4家公司。
粉末冶金研究院始终不忘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党委书记张兆森说“以飞机刹车材料为例,如果仅作为技术成果转让,每年院里可有三四百万元的利润。现在公司市场化,虽然研究院的利润少很多,但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是2.7亿元。到目前为止,总效益已不下三四十亿。”
文章来源: http://gov.rednet.cn/c/2010/07/06/2000725.htm
湖南日报:http://epaper.voc.com.cn/hnrb/page/1/2010-06/25/09/2010062509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