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东方睡美人”辛追守护人: 罗学港

来源:潇湘晨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5日 作者:徐海瑞 王欢 夏冰

(罗学港,61岁,解剖学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马王堆古尸与文物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图/记者邵骁歆)

粗略算来,她今年应该有2140岁了。在长沙,她被人们称为“老太太”,每天都会有人排着长队去看她;在世界上,她被称为“东方睡美人”——真正的“不朽传奇”。

于罗学港来说,作为一位经常要和尸体打交道的解剖学教授,“老太太”或许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名平常对象。但是,提及“老太太”时,他打了一个比方:我老家在衡阳,母亲在的时候,那里是我的家,后来,母亲不在了,我回老家的次数就少了。

现在,罗学港正在做的,就是保护这位2140岁的“母亲”,保护一个“家”。

1 徒承师业

和所有普通市民一样,罗学港第一次听说辛追老太太,也是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72年7月30日播发的消息:一座距今两千一百多年的西汉早期墓葬,最近在湖南省长沙市郊的马王堆被发现……

当年,他22岁,正在溆浦一家医院实习,得知长沙出土了一具千年不朽的女尸,“觉得很吃惊”,很想去看看。

第二年,罗学港毕业后留在原湖南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工作,了解了更多关于辛追老太太的故事。

据79岁的彭隆祥教授回忆,老太太刚刚出土,千年不朽的消息就传开了,大家都想到博物馆看。“每天上万人往馆里挤,80名警察、200名民兵都没法维持秩序,后来还不得不增派人手。当时,还有外国专家跑了过来,想参与研究,甚至只想要半根头发,中央都没有答应。”

老太太出土后,中央政府组织全国数十位专家对她的保护和研究献计献策,这些专家包括原湖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教授王鹏程、病理教研室教授彭隆祥等。

王鹏程建议立即注射防腐液对老太太进行保护。

“当时用了两种防腐注射方法,一种是动脉注射,在老太太左腹褶皱下方的动脉投影线上切口,共注入以福尔马林为主的防腐液4000毫升;一种是局部注射,在老太太颅腔、胸腹腔、躯干、四肢等部位的软组织进行局部穿刺,共注射防腐液4700毫升。”罗学港介绍,这次注射是在1972年5月8日,此后一个月内,专家又对老太太进行了两次防腐处理,在体腔和其他部位进行局部注射,分别注入5000毫升防腐液。

防腐液是当时国内专家配制的,被称为“一号配方”。

专家采取的保护措施,除了注射防腐液外,还有维持古尸存放环境的恒温、恒湿。省博物馆特别从美国进口了一套空调设备,同时,还专门制作了一口有机玻璃棺,注入“一号配方”,将古尸移入密封的棺内保存。

彭隆祥是第一位为老太太“动手术”的专家。他介绍:“12月14日,解剖老太太时,很多领导都来了,站在手术台旁边看。”解剖完毕,专家们推测出了老太太的死因:一个夏天,50岁左右的辛追老太太吃完甜瓜之后3个小时内,胆结石突然发作,引起反射性心肌痉挛,猝死。

在省博物馆旧址地宫里,老太太持续保存了30年。

罗学港也由一名普通教师成为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主任。

2亲密接触

2002年,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建成,老太太能不能“入住”、如何“入住”,尽管只有200米的距离,但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老太太“散架”了,谁都担不起责任。

在此之前,罗学港对老太太还谈不上有深入研究。因此,当省博物馆负责人走进他办公室商讨老太太搬家一事时,他还觉得有点奇怪。这位负责人说,对老太太有研究的老专家都退休了,这个事情只有你比较合适。

“我当时很惊讶,这事怎么就落我头上了呢?”罗学港说。

“我不敢说能搬还是不能搬。老太太实在太重要了,不能出任何偏差。”罗学港回忆,他当时给省博物馆出了一个主意,为老太太做一次全面体检,看看保存情况如何,再来决定搬不搬,如何搬。

当年6月,专家对老太太保存情况进行了第一次现场考察,并着手准备“体检”;7月,集中采集老太太和保存环境样本。

“样本采集是晚上进行的,那天长沙很热,但是,老太太安眠的地宫,冷得让人发抖。采集老太太本身的样本时,动刀的医生在惊叹:皮下的肌肉似乎还是红的。”罗学港说。

罗学港是此次体检的总指挥,和他一样忙活在老太太周围的,包括形态学、放射学、微生物学、分析化学等方面的专家。“对老太太进行体检,手术刀都是特制的,要尽量减少对她人体组织的破坏。为了拍摄X光片,我们还把机器从湘雅拉到了地宫。”“这次体检,对我来说是最紧张的一次,从方案的筹备到实施,投入了全部精力,生怕出一点事,责任谁都担不起。”

7月7日,老太太“体检”的部分结果公布: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活动。“我用手摸了她的皮肤,依然很有弹性。”罗学港说,这次体检说明,之前30年的保存方法比较成功。

2003年元月15日,省博物馆实施建馆以来最高规格的戒备:老太太正式要搬家了。

尽管老太太的“新家”和“旧居”之间路程只有200米,尽管老太太的体检结果显示情况良好,但是,所有人还是不敢大意。晚上8点,老太太起驾动身,8名工作人员抬着玻璃棺,经过20多级楼梯和约200米水泥路,8分钟后,顺利入住新馆。

这个过程,外人看来是复杂、玄妙的,罗学港说,事情做完了回头看,其实没那么复杂,只不过在走楼梯的时候,为了让保护液保持水平状态,部分工作人员要适当弯一下腰。

接下来的5个多小时,专家为老太太更换新棺和药水。为了让老太太显得精神点,专家还用纱布擦拭了她的脸,将她的头发捋了捋。

3 压力很大

现在,老太太正安静地躺在离地面8米的寝宫里,接受世人发出的阵阵惊叹。

与之前30年的保护环境相比,地宫硬件好了不少:设置有自动恒温系统,经检测,地宫在断电后温度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需要8个小时,此外,老太太“有”专门的发电机,可以应对长时间停电事故;陈列馆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外观上接近老太太当年“沉睡”时的地下环境。

尽管硬件条件改善了,但是软件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罗学港说:“经过30年的保护,老太太状况出现渐变,包括骨组织脱钙、蛋白质降解等问题。改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今年25岁的长沙市民杨晓路,第一次看到老太太还在读高一,“那时老太太刚搬到新家,我记得,老太太的皮肤看上去还不错。”杨晓路说,之后,每年有外地的同学或朋友到长沙来,她都会带他们去看老太太。“最近的一次是今年4月,我发现,老太太的皮肤出现干瘪了。这种变化是慢慢进行的,每去一次,感觉都不一样。”她担心,老太太总有一天会消失。

罗学港介绍,老太太出土前,棺椁周围有木炭、白膏泥等形成的密封层,恒温,恒湿,无光源,氧含量相对匮乏,空气流动极为缓慢,微生物生长代谢极为缓慢,有效地消除了长沙梅雨季节长、湿度大、气候变化多样等潜在威胁。“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偶然事件把老太太挖了出来,在原环境下,她再保存2000年都没有问题。”

如何将在陈列室的老太太重新置于原环境中?

罗学港介绍了当前主要采取的一些方法:温度方面,用制冷设备保证老太太保存的室内恒温4-6℃,同时,使用冷光源消除热光源带来的温度变化;湿度方面,室内恒湿45%-55%,这也是正常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湿度;声音方面,噪音控制在45分贝以下,相当于一般人正常的说话声音;细菌控制方面,通过空气净化装置的多层过滤,控制微生物与颗粒物含量,使室内空气达到设计的洁净度。在老太太保存的微环境方面,也就是说在棺椁内,专家对保存液进行了改良,这种保存液对蛋白质有比较好的保存作用,清亮透明,不产生沉淀,还有比较强的酸碱平衡能力。

“目前,‘整体-细胞-分子’的三级保护模式,从化学水平到生物学水平,已经缓解了老太太骨组织脱钙和蛋白质降解的问题。”罗学港说,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要让老太太“延年益寿”,还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达到分子水平的保护,这项研究“压力很大”。

他坦言,老太太或许有一天会消失,不管这一天何时到来,保护她不只是一代人的事,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科学是无止境的,“可能我这一辈人做不到,但不能说以后没有人能做到”。

稿源:红网 http://news.rednet.cn/c/2011/07/05/2305279.htm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