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
来源:武汉晨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2日 作者:陈沛
一个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中南大学学生刘路破解,这让一些数学界前辈感慨“后生可畏”。甚至中国数学界顶尖科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也将其收为弟子,上演了一段“名师收高徒”的佳话。
近一段,乔布斯的辞世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创新人才的讨论。很多人在力捧乔布斯的同时,也在反思,为什么我们很难出现“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
刘路受访时,有记者问他的爱好,他说除数学外,他还喜欢物理,但物理需要做大量实验,需要成本,对一个学生来说还没那么多资金。刘路的一席话或许能给那些感叹中国为何难出创新人才的人一些答案。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比喻辩证地分析了人才和机遇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人才的途径多是“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只有某些人在某一领域一鸣惊人的时候,才可能引来多方“伯乐”的关注。就像刘路,假如不是破解了“西塔潘猜想”,他这匹“千里马”又怎么能得到“伯乐”们的推荐破格读研?这些利于人才培养的外在条件,常常是在人才已经自学成才后,才补的“马后炮”。
创新人才难遇,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能展示才华的平台,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培养机制来保障人才培养。如果刘路能有足够的实验机会和资金研究自己喜欢的物理,他在物理上能达到怎样的造诣,其实也相当引人遐想。
古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正是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的抒发。我们其实并不缺少“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而是人才缺乏外在的培养条件和展示平台。选拔人才不能总依靠“千里马”自己展示,而应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充当“伯乐”,当“伯乐”有了制度的“慧眼”,那我们的“千里马”也会多起来。
来源:武汉晨报 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0/12/9775883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