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抗“艾”先锋

——湘雅二医院传染科教授郑煜煌的故事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1日 作者:左丹

艾滋病研究治疗总得有人来做。我是医生,这是我的职责。

艾滋病,不少人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

年逾六旬的郑煜煌,却与艾滋病打了近20年交道。

作为我省第一个留美归来的艾滋病研究博士后,郑煜煌创建了全省第一个艾滋病实验室,成功进行了我省第一例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第一例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第一例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在我省艾滋病研究与治疗领域,创下了许多的第一。

“1998年,我从美国学习回来,带回的9件行李中,7件是关于艾滋病的研究资料。”在湘雅二医院传染科简陋的艾滋病研究室,郑煜煌回忆道。

郑煜煌曾在洞庭湖区当过知青,亲眼目睹了血吸虫病流行带给当地群众的痛苦。“当时我就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学医,一定就学传染学。因为流行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威胁太大了。”

湖南医学院毕业后,郑煜煌成了湘雅二医院传染科的一名医生。1994年至1998年,郑煜煌赴美学习,并获得了艾滋病研究博士后学位。2001年,在湘雅二医院一处由过道和杂屋打通后形成的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全省第一个艾滋病研究实验室成立。

“刚成立时,治疗艾滋病没有抗病毒的药物,来了病人只能对症处理。我心里很着急,就向医院申请药物采购。医院非常支持,开辟绿色通道,很快就落实了。”郑煜煌告诉记者。

2002年夏天的一天,一个瘦得皮包骨,呼吸和行走都非常困难的30多岁男子,被人搀扶着,来到了湘雅二医院传染科,点名要郑煜煌给他看病。

这是一名艾滋病患者。两年前被查出患有艾滋病。

“他来时情况很不好。两个肺部都有积水,且严重贫血,不到正常人指标的一半。他问我,自己是不是很快要死了?我说,现在医学在不断进步,只要你积极治疗,情况会好起来的。”

“其实,他能活多久,当时我也没有把握。我一心想的是,要用自己所能全力救治他。经过积极治疗,奇迹出现了。2个星期后,他的积水退了。6个月后,血色素从原来的9克达到了13克。人的精神状态也在好转。”

这位走进湘雅二医院传染科的青年,也即我省开展的第一例成人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人,已经存活12年了!

与病人携手抗“艾”。郑煜煌最开心的是,能让患有艾滋病的夫妇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

2006年,一对来自农村的小张(化名)夫妇找到了郑煜煌。他们承受着双重打击,检测发现感染了艾滋病毒,一岁多的孩子因母体感染艾滋病毒发病夭折。

“那天,我和小张夫妇整整谈了2个多小时,鼓励他们树立治病的信心,并告诉他们身体恢复到一定水平,他们还能生儿育女。”

“当时,我们非常绝望,根本不相信还能生孩子。”今年3月13日,小张带着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女儿,来到湘雅二医院复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让我们感动的是,那年检查回家后10多天,我们接到了郑教授的电话。他仔细询问病情,督促吃药。每过10多天,郑教授都主动打电话给我们。2010年,经过病毒检测,郑教授告诉我们可以怀孕了。2011年,当我们怀上后,他又主动帮我们联系妇产科进行定期检查,指导我们如何避免母婴传染。”

2012年2月,小张的妻子顺利生下了一名女婴。从出生到现在,两次抽血检查结果都是阴性,是一名健康的孩子。

“他在我们心中不仅是医生,更像是父亲。”小张说。

2002年以来,这位像父亲一样的医学教授,已帮助20多对艾滋病夫妇产下健康的孩子。

在郑煜煌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份患者病情回访表,详细记录着100多名艾滋病患者上次治病的时间,以及下次复诊的时间。每到临近患者复诊的时间,郑煜煌就打电话给患者,提醒他们来复诊。

“艾滋病需要坚持治疗,如果中间停顿下来,前面的治疗就白费了。有一个患者,为了催他来医院复诊,我打了很多电话都没找到。后来,打到当地疾控中心,请他们帮我找。找到他后,这位患者对我说,你这个大夫比病人还急啊。”郑煜煌回忆道。

每年,郑煜煌多次到长沙新开铺劳教所,为正在进行劳教的艾滋病人进行免费义诊。

郑煜煌从事艾滋病治疗以来,已接诊400多例病人,收集700多例病人的资料和2300多例血标本,培养20多名艾滋病研究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国内外发表70多篇艾滋病研究论文。他是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组专家,中华医学会艾滋病学组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艾滋病学组组长。

“您与艾滋病打交道这么多年。听说您还与艾滋病人一块吃过饭。看病过程中,为了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只要病人没有皮肤破损,您都坚持看病不戴手套。您有过紧张的时候吗?”记者问。

“有过。一次,给一个病人抽血进行检测,不小心把自己的手划破了。病人的血是阳性,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当时,我心里很紧张,立即进行处理,又吃了近一个月的药,所幸没有感染。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谈艾色变’。艾滋病主要通过3种途径传播,血液,体液和母婴感染。吃饭,握手,只要对方皮肤没有破损,都不会传染。”郑煜煌说。

“您选择从事艾滋病研究、治疗,后悔过吗?”

“没有。艾滋病研究治疗总得有人来做。我是医生,这是我的职责。我非常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短评

向医学勇士致敬

真正的医者,不仅仅是大爱仁心可以概括的。郑煜煌的故事,让我们对医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谈艾色变”,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对艾滋病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心存畏惧。艾滋病患者,成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医生肩负着与病人一道,挑战与治疗各种疾病的神圣责任。包括艾滋病患者在内,都是医生所关爱的对象。正如郑煜煌所言:“艾滋病研究治疗总得有人去做。我是医生,这是我的职责。”

医生比谁都了解艾滋病的凶险。明知凶险,明知可能危及自己的健康,郑煜煌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这个职业。这要有勇士般的勇气。既是医生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可贵的献身精神。

向这样的医者、这样的勇士致敬。

来源:湖南日报2013-04-01第07版:综合 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3-04/01/content_641830.htm?div=-1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