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 “双心”门诊——访心血管内科专家杨天伦教授
来源:大众卫生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2日 作者:尹慧文 张骞文 伍西明 王洁
不论哪天看门诊,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天伦教授的诊疗桌中,都放着几个“救命”的小药瓶,分别装着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倍他乐克……“别小看这些小药瓶,一旦哪位心血管病患者在候诊过程中突发意外,它们就能发挥急救作用。”时刻为患者准备好救命措施,这已经是这位国内知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多年的习惯。
勇于挑战疑难重症
杨天伦多年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对疾病的社会、心理、机体的综合立体防治有独到之处,专长于高血压病的防治、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心衰治疗、心血管危重病症的抢救及心理治疗。不少病人慕名前来找他看病,许多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几个月的婴儿,其中不乏身患重症之人,在他的救治下重获新生。
40多岁的李老师是一名中学奥数教师,工作压力非常大,长年超负荷运转。一天,李老师突然晕倒在办公室,被同事送到医院时已呈休克状态。经初步诊断,李老师是因感冒而引发肺部感染,同时并发心肌梗塞、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十分危重。
“像这样多器官衰竭的病人,死亡率几乎100%。”但是杨天伦和他带领的团队不言放弃。杨天伦昼夜坚守在病房里,随时对李老师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困了就在监护室外的桌子上打个盹。与此同时,杨天伦对疾病将往哪个方向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为其制定了超前性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终于将李老师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杨天伦抢救了无数像李老师一样的危重病患者,他还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会诊疑难杂症的足迹。不少辗转多家医院的疑难病例,在杨天伦手下得到了正确诊治,起死回生。他所带领的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等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上位于全国同行前列。
高质控制“无声杀手”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慢性病,被称为“无声杀手”,难治性高血压更是高血压家族中的顽固分子。兼任中南大学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的杨天伦对其治疗进行了不懈探索。
有一位退休老教授患有高血压数十年,尤其是每天晚上和早上起床后这段时间血压居高不下。为此,老教授看过不少医生,换过多种降压药,也多次调整了降压方案,可血压仍然控制不佳,直到出现了心脏扩大、心跳不整齐的现象。老教授慕名找到了杨天伦,杨天伦决定先查清原因。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杨天伦发现,老教授患有严重的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才导致早晚血压难以控制。于是,杨天伦为其制定了一套立体的治疗方案,让老教授在坚持正确服药治疗的同时,夜间睡眠时佩戴合适的呼吸机。从此,老教授夜间和晨起的血压渐渐平稳下来。
杨天伦说:“就血压控制而言,仅靠单纯给病人开降压药是不够的,因为还存在很多其他影响因素,比如肥胖、睡眠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酗酒等,所以要寻根溯源,仔细找出导致病人高血压的真正原因。”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近2亿,他们的血压控制达标率竟不足10%。杨天伦通过对全国部分医院3000多名心内科医师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内科医师对高血压的认知远远不够,在高血压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许多“盲区”,如不少医师仅仅根据诊室血压判断患者血压情况,对高血压的干预治疗十分不得力。为此,杨天伦总结了一套高质量控制血压的“五佳方法”,即:最佳的药物选择+最佳的药物组合+最佳的服药时间+最佳的药物剂量+最佳的危险因素控制。通过此方法及个体化综合治疗,变高血压治疗“盲区”为“明区”,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病风险,达到高质量降压的目的。他的这一新观点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积极倡导“双心健康”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医治。杨天伦在接诊中发现,不少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心理问题,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疾病恶化。为此,在杨天伦的积极倡导下,湘雅医院开创了湖南首家“双心门诊”。
杨天伦介绍说:“‘双心’门诊既看患者的心脏问题,也看心理问题,提倡心血管和心理的双重健康,更好地促进病人康复。”
年近五旬的李女士,自从半年前犯过一次病毒性心肌炎后,开始时常头晕、心慌、胸闷、莫名烦躁不安、多疑、情绪很不稳定。她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心脏问题很严重,吓得呆在家里不敢上班,晚上严重失眠。经过多家医院的中西医治疗,症状仍不见缓解。
杨天伦分析道,李女士虽然辗转多家医院,但始终对自己的病情不甚了解,因此容易乱猜疑,总是对自己的疾病忧心忡忡。在以往的治疗中,医生多将治疗重点放在李女士的躯体症状上,而忽视了她的心理问题,以致“心病”没有根除。在杨天伦的开导下,李女士原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她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很快,不适症状就全都消失了。
杨天伦告诉记者,心理因素与心脏疾病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所有心脏疾病患者,都应重视精神心理干预,以更好地促进康复。现在,“双心健康”的新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所关注。
来源:大众卫生报2013年09月010日3版:http://epaper.voc.com.cn/dzwsb/html/2013-09/10/content_71807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