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价值观的内涵、功能与类型

来源:红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6日 作者:周谨平

 观念是人类对于外界的认识和概念,它构成我们知识的基本材料。只有当我们对于外界的认知转化为观念,知识才开始形成,并且一代代地被传承、丰富。对于观念的来源,主要存在着自然观念论和经验论两大渊源。一方面,有学者认为观念是人生而具有的,具有先天存在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对于外界的认识是对于“灵魂”的分有,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因此,观念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理智之中。人们凭借着先验的观念认识世界,并且在外界物质的认识中回忆这些观念[1]。这与古希腊对于事物本质和永恒性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观念是天赋的,因此为人人所共有。这也为人们之间达成观念的共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笛卡尔无疑是先验观念的代表。笛卡尔秉承了柏拉图对于观念形成的观点。他认为存在着物质的世界与精神的世界,观念便是精神世界所赋予人们。在笛卡尔的理论体系之中,观念与其被看作天然的抽象概念,不如被理解为与理性密切联系的认识能力[2]。康德无疑对于这种观点作了最为系统化的阐释。康德认为“观念”不仅是由一种形式所构成的。对于不同的思维和逻辑方式,存在着相应的观念形式。这种观念论也被称之为“idealism”。自柏拉图以来,主观观念论者基本都认为,外界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人与外界的接触总是个别和有限的。如果不存在一种超越个别事物的客体观念,或者认识世界的先验能力,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就不可能具有普遍性[1]。

另一方面,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兴起之后,学者开始对天赋观念论进行批评,并且将个体经验视为观念的来源。经验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之中并不先验地存在某些观念。人的思想和思维就如一张白纸,需要由个体的经验进行填写。洛克所提出的“白板说”无疑是这种观点的典型和代表。洛克认为一切的观念都来源于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体验,并不存在先于经验的观念客体存在。人类的思想就如同“白板”一样,等待着经验给予答案。因此,人们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官的体验和经验。人类的心灵本来空空如也,当人们感觉到外在的世界,并且用理智进行反省和反思,便在心中建立起各种观念。贝克莱、休谟都认同洛克对于观念来源的论述。

无论是自然观念论,还是经验观念论,都存在着其自身的问题。天赋观念论强调观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从而使人们观念的共识成为可能。但是显然,观念与外界息息相关,而且这种观点使观念成为完全主体性的概念。而经验观念论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客观实在性,认为观念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抽象。但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恰恰在于,这种基于个体化的认识如何能够具备普遍统一性。如果所有的观念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个体的反映都是极为有限的,观念之间如何达成共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敞开了大门。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观念是人类整体对于世界万物的反映和感受所形成的。观念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人类整体随着自身知识体系的丰富,对于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和积累,不断修正、调整、增加诸种观念,并且建立系统性的观念体系。观念既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便有正确与错误之别。正确的观念能够准确表达外部世界的各种属性,而错误的观念则是对于外部世界的歪曲表达。而观念的正确性又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因为人类在任何历史阶段的认识能力都受到自身条件和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随着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人类的知识会越来越靠近真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视为正确的知识和观念也许并不是最接近客观存在的认知形态。今天的正确观念也许在明天或者将来可能被证明是不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观念的正确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人类整体的历史性观念赋予了观念普遍化的可能。从人类整体和历史的角度找寻观念的根源,弥补了个体认识的局限和不足,超越了经验主义的狭隘性和随意性。经验主义最终走向了不可知论,就是源于经验的不可靠性和个体经验的差异性。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无疑超越了不可知的樊篱。马克思把获得知识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把握了真知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没有滑向不可知论。观念既不是先验的客观存在,也不是纯粹的主观印象。观念的形成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又是人类思维加工的产物。观念既有客观性,又含有主观性。

所谓价值观,则是与价值相关的观念。价值观是系统化的观念体系,表达了人们对于世界、事物的基本理解、判断和评价。因此,价值观究其本质,属于一种体系化的善观念。离开基本的善观念,价值观就缺乏根本的基础。这也是价值观区别于其他观念的根本性特征。只有当主体学习了善的知识,具有善恶判断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形成价值观。否则,价值观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价值观具有绝对性的意味。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总是具有某种占有主导性的善恶观念为人类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同。同时,由于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些亘古不变,具有永恒性意义的基本善价值。价值观也具有相应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但是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善的理解也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在一段时期被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念,也许在新的时代则为人所诟病。比如在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不但被视为理所应当,而且被视为善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论述正义的社会时就曾论述到,人类社会是由三种群体所构成的,即统治城邦的王、保卫国家的勇士和手工业者。前者拥有过人的智慧,充满最高的理性。因此,城邦的统治者驾驭勇士和手工业者是正义社会的内在需求。正义的社会必然是王高高在上、各施其职、各尽其能的等级社会。我国古代也有着森严的等级社会体系。任何僭越的行为都被视为是极大的恶,并且将面临严厉的惩罚。直到启蒙运动以后,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近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价值追求,等级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轰然倒塌。那一社会所产生的等级观念也被人们所鄙夷和抛弃。价值观总是与民族文化、历史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相关性也决定了其动态性。对于个体而言,价值观也表现出其变化性。个人在不同的成长时期,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情境之中,其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当然,个体的价值观一旦养成,其便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

但是,价值观随着个体生活体验和善知识的吸收过程中,也会呈现动态的特点。但是这种动态的特性并不能掩盖价值观的绝对性。善的绝对性,或者说价值的绝对性决定了价值观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是那些客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凸现了人类永恒道德追求和伦理精神的价值观念体系。错误的价值观则是指那些曲解了人类历史规律,有悖于人类根本利益、有悖于人类道德追求和伦理精神的价值观念。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建设目标。因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符的价值观就是正确的。这意味着,正确的价值观必须:

首先,有利于人类整体的自由。对于人类整体而言,自由意味着对于自然束缚的摆脱,取决于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而要提升人类整体对于自然而言的自由度,就必须探索、发掘自然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安排人类生活。求真、求知是人类进步的不竭源泉。尊重自然、社会发展规律是使人类整体获得自由的根本途径。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自然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当我们评价某一价值观的时候,如果其内容违背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违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那么这种价值观就是错误的。价值观的正确与错误不仅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也体现在群体、甚至社会层面。比如巴比伦时期。虽然巴比伦时代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开创了辉煌的文明,但是却昙花一现,淹没在历史的黄沙之中,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和遗憾。历史学探究发现,巴比伦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观充满对于物质的贪欲,从而导致他们迅速走向衰亡。这就属于社会层面的错误价值观。

其次,有利于人性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本质在于使人性得以张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等级社会不论其表现为何种具体的形态和结构,其共同特点在于压抑、遏制人性的发展。或者一部分人的人性发展建立在大多数人的人性压抑之上。一部分人对于另一部分人的压迫,其根本问题在于一部分人压制其他社会成员的人性。一部分人被另一部分人只当作工具,而丧失了主体性。康德认为,任何人都只能被当作目的,而不能成为工具。他的绝对命令论述道“你的行动,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手段。”[3]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的价值都必须通过人而展现出来。人的主体性是绝对的,不容怀疑和损害的。任何正确的价值观都必须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基础。人的自由并不是脱离一切束缚。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必须依照某种秩序行动。缺乏秩序的社会定然是混乱无章的组织。促进人的自由意味着人能够在社会秩序的规范中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主体性。正确的价值观必然是尊重、促进人性发展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于主体而言,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其一,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功能。价值观是人们行为方式、生活道德选择的最根本动机之一。价值观对与人的行为和生活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对于金钱的概念。那些“拜金主义”者总是把金钱本身当作生活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利益的诱惑下丧失道德、迷失自我、唯利是图。而有些人则把金钱仅仅看作证明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这些人就普遍不会成为守财奴。当他们获得金钱以后,往往从事慈善或者社会公益事业。马克思·韦伯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在他看来,人们对于工作的选择,对于人生的谋划,都受到价值观深刻的影响。价值观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价值观具有道德定向功能。价值观是关于是非对错,以及价值大小衡量的评价体系。价值观一旦建立,人们就形成了在道德层面的定向标准。那些与自己价值观相吻合的行为、语言和事件将得到内心的认同和支持。反之,则会受到内心深处的反对、谴责。这种定向功能既是对外的,也是对内的。对外表现为对于他人行为、或者社会事件的褒贬评判,对内则表现为对于自我行为的反省。一旦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相违背,就出现理性的不安或者失衡。那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行为必然是与自我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

再次,价值观具有认知反映功能。价值观能够反映主体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心的价值和评判体系,能够综合地反映出个体的认识程度和能力。价值观毋宁是对于个体认识的提炼和概括,是个体认知的核心内容。在通常情况下,对于外部世界正确的认知能够帮助形成积极上进的价值观,而对于外部世界认知的不足与偏离则可能让人建立不正确或者错误的价值观。现代社会呈现价值多元的趋势,各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各种思想的碰撞和交融,使得人们对于世界、价值的认识更为复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拘一格,价值的表达方式前所未有的丰富。在个体层面而言,价值观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具有层次性。就个体而言,处于其价值观最高层的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即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整体观念,人如何理解其生活的意义,如何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本质联系。人生观和世界观统摄着其他层次价值观的形成。这一层面的价值观主要可以分为个人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前者将世界理解为单纯的个体累积,认为世界成员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或者是工具性的,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人只需要关注自己的利益,人生活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与之相反,集体主义价值观认为世界之间是彼此联系的,人作为社会化的存在,相互之间是具有本质连接的。因此,人们不能只关注与自己的利益。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由人们共同努力而建设的,而不是个体简单的叠加。促进人类整体的幸福才是生活的最高价值。集体主义认为,人类整体的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人应该具有奉献精神。这两种价值观的分野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最大差别。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自己生活轨迹的选择。

第二层次的价值观则体现在对于基本生活方面。这一层面的价值观包括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这些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主要生活方面的基本价值认识和判断依据。这些价值观都决定于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生观、世界观在基本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正因为如此,一个人的诸种价值观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之间,对于生活各方面的价值观念必然是相同的。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体验、经历、所处环境之间的差异,即便持有基本相近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在具体生活方面持有不同的价值观。

第三层次的价值观就是目的性价值观。所谓目的性价值观是指对于具体生活情景的观念体系,对于自己具体生活状态的价值认识和评价。这一层次的价值观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比如职业价值观、友谊价值观、苦乐价值观等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克奇列举了18种目的性的价值观,包括雄心勃勃、心胸开阔、能干、欢乐、清洁、勇敢、宽容、助人为乐、正直、富于想象、独立、智慧、符合逻辑、博爱、顺从、礼貌、负责、自我控制等[4]。这些价值观都直接指向事物。这种价值观直接驱动主体的具体行为。目的性价值观处于价值观体系的最底层,与主体具体行为具有最强的关联性。

价值观的三个层次是彼此联系的动态体系。人生观、世界观是其他价值观的基础,决定着主体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于第二、第三层次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导向性作用,为它们制定了基本框架。每一层次价值观都是对上一层面观念的细化和具体化,也是对于上层价值观的表达。第二层次的价值观也规约这第三层次价值观。价值观体系之内的信息传输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当第三层面价值观在指挥行为的过程中遭遇了负面情况,或者获得负面信息,就会将这一信息反馈到高一层次价值观层面。比如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积累财富,那么在低层价值观中就会唯利是图。如果在具体情景中,其唯利是图的行为遇到了挫折,或者遭受谴责,那么他就会对唯利是图的价值观进行反省。这种反省也会动摇其最基本的价值观。这种动态的结构也使各层次的价值观都具有调整的可能。最高层次的价值观是整个体系的内核,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决定了其他各层次价值观的延续性。就稳定性而言,从上至下也呈现递减的趋势。越处于高层的价值观具有越强的稳定性。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是最稳定的,改变它们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

价值观可以分为很多类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价值观分为理论型价值观、经济型价值观、审美型价值观、社会型价值观、政治型价值观和宗教型价值观六种类型[5]。理论型价值观主要强调对于真理的追求,拥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擅长观察、分析和推理,具有很强的自制能力,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拥有经济型价值观的人则非常讲求实效,对于实用性的知识感兴趣。而艺术型价值观对于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重视审美的价值。社会型价值观则体现对于人际交往的兴趣。具有这类价值观的人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关怀、爱护他人。他们享受人际交往的快乐,并且从帮助他人中获得乐趣。具有政治型价值观的人对于权力显示出超过他人的欲望和偏好。他们希望自己在各种交往和关系中占据支配性的地位。具有此类型价值观的人总是充满自信,但是有时候却滑向自负,并且显示出专横。具有宗教型价值观的人比较平和,把世界理解为和谐的整体,追求善的普遍性。持有该价值观的人相信命运,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往往具有坚定的信仰,并且与现实保持距离。某些时候,他们也有逃避现实的倾向。他们追求崇高,从而能够约束、抑制他们认为低俗的欲望,乐于反省自身,并且过一种沉思的生活。

另一著名心理学者格雷夫斯则将价值观分为七种类型。这七种类型之间不但有差别,而且有等级之分[6]。第一类为反应型价值观。具有这类价值观的人对于周围的事物缺乏认识,他们并不能感觉到其他人的存在。或者说,他们根本不能认识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存在和意义,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的反应都是基于基本的生理需要。这类人类似于婴儿,这种人是非常少的;第二种价值观类型是部落型。具有此类价值观的人对于他人具有强烈的依赖感。他们缺乏独立的人格,具有很强的顺从性。他们大多服从权威和习惯;第三类价值观是自我中心型。持有这类价值观的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具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他们对于他人冷酷无情,只关注和在乎自身的利益。对于侵犯自己利益的行为,他们通常不可忍受,并且喜欢挑衅。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权力具有很强的服从性;第四类价值观为坚持己见型。具有这类价值观的人立场鲜明,厌恶含混不清或者模棱两可。他们通常排斥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且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第五类价值观为玩弄权术型。具有这类价值观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他们喜欢通过利用和摆布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非常务实,积极追求名利;第六类价值观为社交中心型。具有这类价值观的人关注自己和他人的联系,期待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认可。他们通常愿意与他人一道共同发展,并且把与他人良好相处当作非常重要的生活目标;第七类价值观为存在主义价值观。具有这类价值观的人具有很高的容忍度。他们能够容忍模糊不清的意见,可以容忍不同的观点。同时,他们对于权力并不是采取顺从的态度,而是敢于直言,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奥尔波特和格雷夫斯虽然在价值观的分类内容上具有差别,但是其基本内涵却有着明显的相似、相近之处。其价值观分类主要依据个人对于自我,和对于他人的感知、认识而进行的。越是低端的价值观,越显示其个体主义和狭隘性;越是高端的价值观,越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个人和他人之间的联系,并且对于他人、对于社会体现出宽容和关怀。因此,价值观可以大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种类型为无意识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等同于格雷夫斯所指的反应型价值观。这类价值观无法感知他者的存在,完全依据个体的生理需求喜爱去行动,开展生活;第二类价值观是个人型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更多地关切自我的利益,更多地感受自己的存在,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并且倾向于通过一切手段和途径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类价值观表现出对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影响力的渴望,并且谋求权力的最大化;第三类价值观为社会型价值观。这类价值观从社会的角度认识个体,能够对社会进行认识和感知。这类价值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彼此有着内在需要的交互体系。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这一体系而独立存在。这类价值观重视个人目标、利益与集体目标、利益的和谐统一,强调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的联系和良好关系,提倡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同时,这类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容忍、接纳、吸收不同的意见、观点和观念,能够在多元的文化中谋求共识和一致性目标。这类价值观是开放性的,它能够对价值观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并且具有非排他性,能够随着社会、时代的改变不断补充新的内涵。这种价值观指向真理,而不是权力或者权威。在权威面前,敢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念,为了真理可以怀疑、甚至挑战权威。因此,这种价值观虽然是包容性的,但却是原则性的。它的包容性体现在对于文化、思想、观念多样性的理解和认识,其原则性则深深植根于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守护。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则性,这种类型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种价值观代表了个体与他人的统一、多样与原则的统一、开放与稳定的统一。

附: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267-271、336-443页。

[2](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319—320页。

[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8页。

[4]See.Rokeach,M.(1973).Thenatureofhumanvalues.NewYork:FreePress.

[5]SLAVEKJ.HURKA,BusinessAdministrationStudentsinFiveCanadianUniversities:

AStudyofValues,TheCanadianJournalofHigherEducation,Vol.X-1,1980,p85.

[6]Dr.CalebRosado,BuildingYourLeadershipTeam:ValueSystems,Memetics,and

Education—ASpiraldynamicsApproach,Copyright2004,ROSADOCONSULTINGfor

ChangeinHumanSystems,p5.

文/周谨平(作者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伦理学、管理学、政治哲学、行政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领域研究。)

来源:红网 http://ldhn.rednet.cn/c/2014/12/16/3550471.htm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