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湘雅名医 泽三湘

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7日 作者:吴希林 梁国清 余希 蒋凯





湘雅三医院全景

黄飞舟(左二)在病房查房

赵玲玲(右一)在给小朋友做检查

朱晒红(右二)在进行微创手术

周平(前排右二)在进行甲状腺结节激光消融治疗演示

周建大(左二)在查看患者恢复情况

医生,是一所医院的人才支撑;名医,则是医院的灵魂。

近日,中南大学表彰第三届“湘雅名医”,湘雅三医院再次入选五位专家。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这些融医者仁心于卓越医术中的大爱无垠。

门脉高压症的克星

——记湘雅三医院黄飞舟教授

【从医32年,每年完成普外科各种大中型手术400余台。与导师刘浔阳教授团队一起在亚洲地区率先开展食管静脉曲张内镜结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成功治疗抢救数千例大出血患者,改变了门静脉高压症传统治疗模式。】

一名产妇出现大呕血,被紧急送到湘雅三医院普外科。

综合病史和检查结果,黄飞舟教授很快判断:这是一名典型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由于妊娠导致腹内压力增大,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发生了消化道大出血。

患者面色苍白,失血休克,情况危急,必须马上手术止血。但产妇一个星期前才经历了一场剖腹产,身体能受得了吗?再询问家人,原来5年前该患者就曾因为大呕血做过手术。

按照传统方法,要救命就只能经历第三次开腹手术。看着奄奄一息的病人,生死关头,黄飞舟立即把她送到胃镜室里,为她进行了一种新式手术方法:不用开刀和麻醉,而是利用胃镜从口腔下去,通过食管进入体内找到出血点,用胶圈进行结扎止血。

几分钟时间,出血马上止住了。术后一个星期,产妇就康复出院了,抱着刚出生的宝宝含泪感谢黄飞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只要救,就有生的希望。如果放弃了,就没有任何希望了。”黄飞舟说。

从医32年来,他做过普外科各种大中型手术上万台。在临床工作中,他发现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高压症在我国十分常见。由于肝结构受损,门静脉血不能顺利通过肝脏回流入下腔静脉,导致门静脉压力骤增,血液只能走非正常“路径”,于是逐渐出现腹壁和食管静脉扩张、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肝功能失代偿和腹水等一系列症状。

“门脉高压最可怕的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非常凶险,出血通常多得要用脸盆来装。”黄飞舟介绍,这类患者第一次发生呕血的死亡率高达25%,可以说是肝硬化患者主要的致死原因。

以往的外科治疗手段都是开腹手术进行止血。但这类患者普遍身体情况差,病情重,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不良,不少人耐受不了开腹手术,在手术台上或手术后肝衰竭遗憾离世。

如何既止血,又减轻对病人的创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黄飞舟与老师刘浔阳教授一起,率先在亚洲地区开展食道静脉曲张内镜结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出血。该技术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至今,他已成功治疗抢救数千例大出血患者,90%以上大出血避免急诊手术风险,改变了门静脉高压症传统治疗模式。有关门静脉高压症出血临床诊疗和研究,连续2次获得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项目基金资助,卫生部终期评估验收认为该疗法临床和研究水平达国际先进。

2004年,黄飞舟又对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开展组织黏合剂注射疗法,急诊止血率达98%,复发出血16.7%,胃静脉曲张消失率80%,减少手术尤其是急诊手术需求。为降低曲张静脉复发出血,他所领导的临床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肝静脉压力梯(HVPG)测定指导门脉高压症诊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同时进行激光气流无创静脉测压仪研制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用大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记湘雅三医院赵玲玲教授

【她将博大的母爱献给患儿、学生和贫困儿童。领头建立“女医生助学金”捐助贫困学生,募集物资和经费,为上万名农村贫困儿童免费体检并治疗,诊断复杂疑难病小儿“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作性睡病”等,所带领的团队已完成支气管镜病例中最小患者只有28周早产儿,体重不足1000克。】

人们在形容一件事轻而易举时喜欢用“小儿科”这个词。然而,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主任赵玲玲看来,这样的形容是对儿科的误解。

“一哭二闹三发烧,小人难倒大人;横七竖八两层楼,加床超过正床。横批:实在只因太忙。”在儿科工作了32年的赵玲玲,常常用这样的一副对联形象生动地向外人介绍儿科科室的繁忙景象。

也正因为这样,她总是告诫自己的医生和学生:儿科医生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技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需要过人的耐心和爱心。

4年前,赵玲玲曾在电梯上遇到过一位带着9岁女儿来看病的母亲。原来,这位9岁的小姑娘患上了“贪睡“的毛病,看遍了大小医院的儿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非手术科室,检查结果都是没有问题,此次是来看心理科的。

赵玲玲当即想到,这与跟她曾在医书上见到的一种小儿罕见疾病“发作性睡病”的症状很相似。她马上接诊了这个患儿,并通过“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等检查基因突变位点确认,最终确诊为 “发作性睡症”。这是湖南省确诊的第一例儿童型“发作性睡病”病例。

在她的带领下,医院儿科由20多张病床,日门诊量不足百人,发展为由儿童危急重症科、新生儿科、普儿科、儿童保健中心、儿科门急诊和儿科临床实验室组成的儿童医学综合科室,成功抢救患有先天性气管软骨发育不良的心脏移植病人,成功救治湖南省首例小于2岁的极危重症H1N1 患儿,完成支气管镜病例中最小患者是胎龄只有28周的早产儿,体重不足1000克。

“知识有了,还得有耐心。”赵玲玲感慨,一个看病的孩子基本上都有几位家长陪同,不但问题多,常常还会质疑医生的水平。对此她感到理解又无奈,每次看完门诊后都是口干舌燥,声音嘶哑。

2000年在美国进修学习期间,她唯一女儿在国内不幸遇难去世。作为一名“失独母亲”,她将博大的母爱献给了学生,献给了农村的贫困儿童。

她领头建立“女医生助学金”,自己每年捐助4名湘雅医学院的贫困女学生。通过义捐和向慈善基金投标,募集到物资和资金上百万元;为上万名农村贫困儿童免费体检,并将体检中发现的先心病的患儿分批带回医院免费治疗,被当地百姓称为“天使奶奶”。

她特别注意受捐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不跟她们见面,也不要她们任何回报。我不愿意在任何情况下揭开她们贫穷的伤疤,我希望她们拥有健全的人格。”

言语间,赵玲玲散发着事业女性的英气,但更多的是像母亲般的亲切、耐心与细致。就像她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那幅画一样,永远温和的面带笑容,不管是对待患者,还是对待生活。

微创医学的追梦人

——记湘雅三医院朱晒红教授

【他致力于探索微创外科治疗的新领域、新方法、新技术,为患者解决病痛。2008年,他成功实施微创手术治疗糖尿病,并为推动减重与代谢外科在全国规范、健康、有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2014年4月,他完成首例国产机器人手术,在国内首次实现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

超过200公斤!只有磅秤才能称出王先生的体重。过度肥胖已经威胁生命,医生曾经下诊断说“活不过半年”。

但3年后,王先生体重75公斤,彻底摆脱了胰岛素和降糖药,并娶妻生子。

“这个手术不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还让我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王先生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接受了一个神奇的手术后,体重开始下降,精神状态开始恢复。

让王先生“起死回生”的神奇手术,是湘雅三医院朱晒红教授从美国学习引进的微创手术—“胃肠转流术”。从2008年开展至今,已为200多名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减轻病痛,手术有效率达到84%以上。

“作为一名微创外科医生,探索拓宽微创外科治疗领域,为患者解除痛苦,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朱晒红说,糖尿病和肥胖作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内科治疗方法有其局限性。200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学习时,他了解到先进的手术可以治疗肥胖和糖尿病。

跟着老师,朱晒红每天都泡在手术室,开始了朝五晚九的学习,早出晚归。回国后克服各种困难,2008年,他成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胃肠转流术”。

“这样的手术没有退路,不允许出现并发症,所以不是所有肥胖和糖尿病患者都能做这样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朱晒红坚持精益求精。由于地域和人种的不同,在推广该技术的过程中,他观察并提出:体脂比和腹部脂肪面积是亚洲人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手术治疗的重要指标,并制定了中国标准和手术治疗指南。

就在手术治疗内科疾病格外引人注意之际,朱晒红又将创新的步伐迈向了新的领域。他在国内首次实现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

“作为目前高端的微创手术器械,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一直垄断在外国人手中。”朱晒红认为,作为临床科研型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微创外科治疗的新领域、新方法、新技术,对国家高端微创手术器械的发展肩负着重大责任,手术器械国产化后也就意味着患者支付的费用更少,手术更精准,创伤更微小。

2014年3月29日,他的团队联合天津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制的“妙手A”手术机器人,在医生的操作下,成功为一名患者开展了胃穿孔修补术及阑尾切除术。这标志着首例国产手术机器人手术成功,我国走出了一条国产手术机器人自主创新的道路,打破了国外手术机器人技术在全球的垄断局面。

超声领域的“狙击手”

——记湘雅三医院周平教授

【他用超声“扫描”生命,用妙手“点化”病魔。2005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肝脏肿瘤超声造影检查。200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ARFI弹性成像在肝脏和甲状腺的应用。2011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检查。201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甲状腺肿瘤激光消融治疗。在腹部及浅表疾病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性超声诊疗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激光消融甲状腺结节达国内领先水平。】

35岁的李女士曾被怀疑患上小肝癌,做了CT、MRI等检查,仍无法确诊。就在她面临手术之际,一双慧眼通过肝脏超声造影,发现了该病灶在某个时刻的“放射状”增强表现,而这正是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特征”,并非恶性肿瘤。

张女士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她说这个诊断几乎改写了她的人生。

同样被改写人生的,还有来自宁乡的一位24岁的女孩。

2013年3月份,这个女孩在B超检查中发现了1.8公分的甲状腺结节。临床诊断为良性肿瘤,医生建议她先观察一段时间。但是,女孩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向医生咨询手术治疗方法。

按照传统外科手术,女孩的一边甲状腺将随着肿瘤一起切除,不但会在脖子上留下疤痕,还将终身服药。

转机出现了。一双巧手利用激光消融技术,像一根针一样“注射”到甲状腺结节处,在局麻下经过不到十分钟的消融治疗,女孩的结节“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疤痕和伤害。术后第二天,女孩就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这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来自一名超声科医生: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超声科主任周平教授。2009年,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ARFI弹性成像在肝脏和浅表器官的应用。2011年,他又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和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

“如今的超声医学已不仅是一种诊断手段,在临床治疗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周平教授说,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抽液、注药、置管引流等,乃至超声引导及监测下的肿瘤消融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微创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病例不开刀也可以达到类似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极高。以往的手术方法不仅给病人带来创伤,还会在脖子上留下疤痕,让患者背负思想负担。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周平了解到国外开展的激光消融技术。凭借着“火眼金睛”和精准操作,2012年,周平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甲状腺肿瘤激光消融治疗。

由于甲状腺结节本身非常小,且周围密布着喉返神经、气管、食管、颈动脉等,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患者失声、大出血等严重后果。为此,周平在学习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后,对消融治疗进行了改进。消融前在结节与重要脏器间注射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形成“隔离带”,这样,即使位置不好的结节也能进行消融治疗了。

目前已有250多名患者接受了甲状腺结节激光消融治疗,其中许多是省内外慕名而来的患者。这些患者治疗后效果良好,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及重要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整形外科的“大”教授

——记湘雅三医院周建大教授

【“大教授”,这是同事们对他的亲切称呼。这位湘雅最年轻的名医和国家级人才,他以创伤修复为主攻方向,针对临床上严重创伤、难治性创面和溃疡,发明了双出口静脉吻合游离皮瓣移植技术、纳米粒子细胞因子缓释体系、中空负压治疗体系、激光溃疡治疗技术以及针刺瘢痕治疗技术,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且多项技术为国际首创。】

一位68岁的老汉从贵州而来,神色匆匆,找到湘雅三医院烧伤整形科周建大教授。

“周教授,我是您7年前的病人。”老汉指着右小腿溃烂的伤口,向周教授求救。

老汉说,他患有多年的糖尿病,7年前,糖尿病的并发症导致左小腿溃烂。“当时有4公分的口子,一直流脓流水,做过多次手术,也搞过保守治疗,但四五个月都没什么效果。”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老人嘴唇颤抖、泪眼婆娑。

在别人的介绍下,老汉慕名来到湘雅三医院。“您当时给我贴了一个神奇的‘创口贴’,也没用什么药物,我还觉得挺纳闷。”老人接着说,“没想到,贴了7天就好了一半,12天伤口就长好了。”

“这次我的右小腿溃烂了,所以又来找您了。”老人说明了来意。

老汉口中的神奇“创口贴”,其实是周建大治疗难治性溃疡创面自主设计的小发明——中空负压贴。

“一些难治性溃疡创面,常常流脓流水,久治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周教授说,临床中的治疗贴膜常常紧贴皮肤,并没有真正形成负压,也没有给皮肤生长创造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受到中医拔火罐的启发,2007年,周教授设计发明了中空负压贴,并找到适合伤口愈合的最佳压力值。该设计获得授权专利4项,并开发一系列负压治疗产品,制定了中空负压贴的全国器械生产标准,经查新检索为国际上首创。

“即将投产,未来可在社区推广,就能解决大多数的伤口快速愈合问题,患者也不用长途跋涉来看病了。”周教授说,“几乎所有疾病的治疗都会面临伤口愈合的问题,哪怕每个伤口愈合时间都缩短一天,就能大大减轻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医疗负担。”

如此的创新技术和治愈的病例比比皆是。又如针对不同的修复要求,扩张的皮瓣需要不同形状和质地要求,周教授设计了个性化的塑形扩张器,使皮瓣扩张后不需要裁剪或者很少裁剪,将伤口疤痕缩到最小。在他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堆放着很多他设计的“宝贝们”,还有近30项国家专利发明证书。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说,其实整形外科就是解决“皮毛”问题,对于创伤患者是修复,对于求美者是美容。他的理想就是使所有皮肤软组织创伤快速而又无疤痕愈合,使健康人群的皮肤更加美丽,为大众带来美丽的容貌,美好的心情。

就是这样朴实的话语,印证了周教授在创伤修复美容领域无止境的追求和创新。这正是名副其实的“大”教授。

本版照片由湘雅三医院提供

来源:湖南日报2015年1月7日 第06版:专题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5-01/07/content_926151.htm?div=-1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