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籍教授柴立元获习总书记高度赞许
来源:上饶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8日 作者:张东红
柴立元(中)向习总书记介绍情况。
他专门与重金属污染这个“魔鬼”打交道,带领创新团队研发的创新成果,将重金属冶炼废水回用率提高到90%,近3年为企业新增产值逾40亿元,并多次夺得国家大奖;他忙碌工作的中南大学“重金属废水处理站”迎来总书记的考察。总书记对他带领的团队刻苦攻关、勇于创新的精神给予高度赞许……他叫柴立元,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
从万年县苏桥乡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到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直至受到总书记接见,49岁的上饶籍降“魔”教授柴立元走出了一条不凡之路。
出入“简易工棚”的降“魔”教授
201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柴立元领衔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中南大学组建,柴立元任中心主任。该中心是专门从事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国家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在该中心实验楼背后,有一个重金属废水处理站,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面积狭小,位置偏僻,装置看起来也不尖端,它便是由柴立元及其团队搭建的,曾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戏称为“乡镇企业的简易工棚”。
身为国家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的柴立元教授,就是在这样的“简易工棚”里,专门与重金属污染这个“魔鬼”打交道,并创新出多项国家发明与技术。
2013年11月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南大学调研科技创新,首站便来到了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重金属废水处理系统。习总书记高度认可柴立元团队做出的成绩,希望他和他的团队继续努力,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升级。
农家孩子留学后成冶金环保专家
1966年,柴立元出生在万年县苏桥乡垱下村,家里一共有7个兄弟姐妹,他排行最小。10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凭着顽强的毅力,拉扯着7个孩子。柴立元说:“虽然那时候家境比较困难,但母亲并没有像当时大多数父母那样让孩子回家劳动挣工分,而是坚持让我读书。”从小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母亲的言传身教让他学会了要知恩图报、以善待人。
当时,柴立元在离家30里路的青云中学上高中。“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走路,背米上学,差不多一个礼拜回家一次,拿几罐菜,一吃就吃一个礼拜。”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柴立元学习非常努力、认真。由于聪颖好学,他是学校出了名的小状元。1985年高考,他考出了总分569分的好成绩。
那时,高考根据估分填报志愿,柴立元比实际分数少估了50分,填报志愿时,老师问他报哪里好。他想了想,当时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离家不远,听说那里是炼黄金的地方,要是能学会炼黄金,应该是个不错的工作。于是,柴立元便报考了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前身)有色冶金专业。
在大学里,喜好化学的他如鱼得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临近毕业时,他打算参加工作,以减轻母亲负担。但凭他的优异成绩可以直接保研,导师钟海云教授也力劝他继续深造。读研的3年里,他师从钟海云教授,主攻稀有金属钽铌冶金,受到导师器重。
1996年,柴立元作为中日交换留学生去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一年。1998年,应日本导师的邀请,他又在日本工作了近一年。
一项废水治理关键技术研发8年
1999年,刚从日本访问归来的柴立元,受命组建中南大学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从而进入了这个全新的领域。
一次,他获悉,原长沙铬盐厂的42吨铬渣被堆放在湘江边。由于铬渣中的主要有害成分六价铬是一种致癌物质,湘江沿岸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柴立元赶到铬盐厂,他被眼前所见震惊了:近十米高的两大堆铬渣,几乎占了厂区一半面积,周围没有任何植物生长。
柴立元和团队为此日夜钻研,用8年时间研发出了一种微生物治理方法,可将铬渣中大部分六价铬淋洗出来,从根本上消除六价铬对环境的污染。
这项花费8年研究出的微生物治理新技术,很快有了“用武之地”。
一天,株洲冶炼厂一负责人将一桶冶炼烟气洗涤废水放到柴立元的面前,恳切地说:这桶废水处理了,株冶厂就有救了。
“为什么不试一试我们研发出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呢?”柴立元突然冒出灵感。柴立元和团队立即展开实验研究。2009年,他们发现某种微生物代谢产物具备这种功能,随后通过生物技术和化学方法融合,研制出生物药剂,终于攻克难关。
这项“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株冶,实现企业年减排废水500万吨。处理后的废水,不仅能达到最新国家标准,废水回用率由传统的50%提高到90%。
2011年,这项技术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如今,这项技术在国内铅锌铜等有色金属行业全面推广,年回用废水4000多万立方米。
近3年为企业新增产值40亿
废水处治技术的突破,又为柴立元钻研废渣处治开拓了思路。废渣中的类金属砷是致癌的剧毒性物质。由于废渣中常伴有金、银等金属,因此,传统治理方法片面追求金银高价金属回收,忽视砷污染防控,容易造成砷污染。
如何既保证金银金属回收,又防止砷污染?柴立元和团队又开始了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选择性脱砷剂,发明了砷与有价金属强化分离的新工艺,研发了高压富氧高效脱砷装置,使得选择性脱砷率达97.42%,为含砷固废深度利用提供技术保障。这项“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目前,研究成果已在郴州金贵银业等10多家有色龙头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清洁利用与安全处置含砷固废约16万吨,回收有价金属新增产值约40.51亿元。
在这个不起眼的“简易工棚”里,柴立元和团队研发的从重金属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到末端治理全过程的创新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青山绿水提供了重大科技支撑。
如今,他的团队已由当初的2人发展成近百人。他们中有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也有志在投身环保科研的80、90后。
希望技术助家乡企业发展
谈起家乡,柴立元不免有些动情:“我19岁就离开家乡,后来一直在外面读书、工作,对家乡总有一份眷恋。由于工作比较繁忙,不能经常回家,但每次回到家乡,看到养育我的那条小河,总想多看一眼。”
尽管在外多年,但柴立元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现在家乡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看到家乡越来越好,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内心由衷地感到高兴。”
柴立元告诉记者,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研发的技术帮助家乡的企业发展,“江西和湖南的有色冶炼情况相似,我们也希望研发的技术能在江西进一步推广,为家乡做点事情。”“希望家乡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美丽。”柴立元最后说道。
来源:上饶日报2015年05月18日 第01版:头版 http://paper.srxww.com/dds/html/2015-05/18/content_1872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