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弥补世界空白,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团队开启“肥心病”无创治疗全新领域

来源:长沙晚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4日 作者:徐媛 肖宜超 唐琳

多年来,有个画面在湘雅名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周胜华教授脑海中挥之不去——

20多年前,周胜华参与抢救一位年仅13岁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小患者,当时她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严重,伴随着严重的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经历着心脏“电风暴”般的磨难。尽管专家团队和周胜华竭尽全力,孩子在急救过程中仍不幸离世。

戛然而止的鲜活生命和其家属的悲痛神情,如烙印般深深地刻在了周胜华的脑海。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顽症。

【科研故事】

解世界难题,“肥心病”是年轻人猝死主因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又被医生简称为“肥心病”。在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而“肥心病”是年轻人猝死的主要病因,对其所致猝死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

早年,我国治疗这种疾病的主要手段是心脏外科手术,旨在切除肥厚的心肌组织以减少梗阻。“尽管有手术治疗的可能,但面临的风险和创伤都非常大,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中不幸去世。”周胜华说。

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湘雅二医院当时积极开展肥厚心肌化学介入消融手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向冠状动脉注入无水酒精来人为引起梗阻处的肥厚心肌梗死,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这种手术仍存在创伤性和手术风险大等局限。

面对“肥心病”,临床医生往往心情沉重。中青年患者很多都是家中的顶梁柱,没有较好的治疗方式,这些病患的预后很差,他们的去世往往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打击。

刀尖上舞蹈,攻克精准定位技术难关

面对这颗“肥大”的心脏,周胜华带领团队埋头研究了20年。

20年里,他们大胆尝试,寻求方法降低手术的高风险,从当时国内治疗此病的主要手段的心脏外科手术中跳脱出来,积极开展肥厚心肌化学介入消融手术。除此之外,团队始终关注国际医疗的前沿技术和发展,通过医学与工程的紧密结合,研发了一系列新型的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

从传统的有创手术,逐渐转变为微创,“肥心病”的治疗一步步迎来曙光。怎样达到“无创”这个终极目标?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下,团队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治疗顽固性室速的全新无创术式研究,其中采用了类似于肿瘤患者放疗的技术,直接将放射能量辐射到心肌病灶,有着出色的效果及安全性。

然而,放疗技术当时只用于肿瘤,心脏被认为是放疗的一个禁区。例如患者有肺部的病灶,放疗时必须避开心脏。

这种手术是否适用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如果该方法行之有效,那么历史上这类疾病治疗的创伤以及高风险并发症问题将得以解决。

2018年,周胜华教授带领刘启明、胡信群、方臻飞、李旭平教授等团队研究成员一头扎进了新领域研究。

“4年多前,团队开始着力专研这一术式的前期动物研究。”该院心内科专家刘启明教授介绍,对于动物研究,他们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猪作为实验模型,从猪的养殖、模型筛选、麻醉、呼吸支持到具体的手术操作都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流程。

然而,最具挑战性的是确定放疗的靶区。

“在心脏处消融病灶,如刀尖上舞蹈。肥厚梗阻处心肌及周围邻近组织有肥厚心肌、正常心肌、传导束、瓣膜纤维组织等,手术必须保证精准照射到肥厚心肌(靶区),又不损伤邻近的重要组织。”刘启明解释,例如传导束如果被损伤,心脏会跳得很慢,甚至会导致猝死;冠状动脉损伤了,会出现心肌梗死。

为了精准定位靶区,专家团队在反复进行动物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常规心脏CT、MR及介入影像研究,攻克了心率、呼吸、体型等影响心脏放疗精准定位的一道道技术难关,创立了3M室间隔放疗靶区定位方法。“目前,我们可以精确界定放疗靶区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放射伤害。”刘启明说,经过这一系列技术创新,团队的技术突破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全球首例,成功解锁“肥心病”无创术式

2021年3月31日,是不平凡的一天。

周胜华教授率领的心脏团队与肿瘤科、放射科等MDT团队密切配合,为71岁的周大爷进行了无创精准放射消融手术,成功治疗了他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国际文献数据库及临床研究注册网站查证,这是全球首例接受无创精准放射消融手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病例,同时开启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无创”治疗的全新领域。

“但在进行手术之前,对于这场手术的成功率,从医学的角度看,我们不可能为单一病例给出一个具体的成功率。”周胜华坦言,通常提及的手术成功率是基于大量病例的统计数据,而针对个别患者,结果其实只有两种:成功或不成功。

手术前, 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心内科团队联合肿瘤科、影像中心、心内科超声室等多科室专家,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精准的肥厚室间隔“放疗消融”方案,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了充分预案及详尽的应对措施。

术中,整个疗程耗时不到1小时,患者无麻醉的情况下全程保持清醒。手术后,周大爷轻松地说:“做手术时没有感到不舒服,就和CT拍片一样,没有感觉。”

2023年8月16日,术后两年多,周大爷来到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复诊。“各项情况都很好!”医生和周大爷喜悦地紧握双手。

“最后的治疗阶段和做CT检查的情况类似,没有任何痛苦,不需要开刀,治疗时间30分钟至1小时不等。治疗可以在门诊进行,无须住院。”周胜华教授介绍,这项全新的技术“无伤口、无痛苦、无流血、无麻醉”,对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有明显优势。

从成功完成周大爷的手术到现在,周胜华和其团队已经为5位患者施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科研心声】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仅限于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其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也正在逐步拓展。已有多个国家和机构开始尝试利用这种技术治疗其他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以及顽固性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疾病。

预计在不久的未来,这项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领域,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