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云填补六年之缺
来源:东方新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2日 作者:陈文静 蒋毅
■新闻背景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据新华社北京3月28日消息 在连续空缺6年后,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8日“花落两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双双摘取2004年度技术发明奖的最高奖项。
由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双双”空缺,这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格外引人关注。“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由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等主持完成。我国是继法国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由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等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不仅开辟了我国高性能航空炭刹车制造新产业,而且对航天、化学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人物专访
“活着就要拼命干”
镁光聚集,掌声雷响,昨日,黄伯云从胡锦涛手中接过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荣誉证书。20年的努力,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60多名创新团队成员的心血,两亿元国家重大项目支持,9项发明专利,6大类30余台成套关键工艺装备,共同铸就了这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一成果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
如此骄人的成绩从何而来?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
“我的根在中国”
“眼里只有金钱,心中只有个人利益,这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要想的应该是‘我能为国家做点什么?’” 黄伯云获奖后的感言说出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成员的共同理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教授,1980年留学美国。在美国的8年里,黄伯云先后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习,相继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美、法、日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在太平洋彼岸深造期间,许多国外知名企业重金聘请他,一些名牌大学高薪挽留他。“我的根在中国,我应该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去,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服务,那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1988年,他毅然携妻带女归国。
“靠他们靠不住”
“中国人不仅应当自行研制开发出这种产品,而且在技术性能上要超过他们!”有一年,黄伯云到国外参观,接待人员对他说:“很抱歉,你们不能参观我们的生产车间。如果你们购买我们的技术,就可以至少缩短20年的研究时间。” 黄伯云听了,虽然心里不舒服,还是花钱买了一个产品回来。可课题组对这个样品进行解剖研究时发现,这是一个废品。外国专家的做法在课题组成员心中激起了愤慨。黄伯云就此立下誓言:“他们瞧不起我们,对我们技术封锁,靠他们靠不住,只能自主创新。”从1986年开始,中南大学“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着手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我们只能前行”
1999年,一些关键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可结果一检测,发现技术还是不过关。黄伯云态度坚决地对课题组成员说:“我们只能前行,只能成功,绝不退缩。因为这个项目关系到国家航天航空战略安全,意义格外重大。我干定了这个项目,就是将自己这条老命搭进去也要干成!”
天道酬勤!2003年,他们的研究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12月26日,中南大学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第一个大型飞机炭/炭刹车副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和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中南大学生产的该产品开始在飞机上批量应用。英、美、法很多公司多次派员到中南大学洽谈合作事宜。
“要心中装着祖国”
“活着就要拼命干”,这是黄伯云常说的一句话。虽已年过半百,他依然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
2000年初夏的一天,黄伯云好不容易抽空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做了肠内小肿瘤切片检查后,他又马上赶回了实验室。突然,他觉得腹部胀痛,裤腿已被鲜血润湿,在医院作了简单处理后,不顾医生的叮嘱,他又返回实验室继续工作。
从北京领奖回到岳麓山脚下,黄伯云与他的团队成员又开始了新的工作。记者在采访黄伯云时,问:“是什么力量使你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丰硕成果?”他的答案很简单:“一个知识分子,要心中装着祖国,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宽阔的胸怀,从失败、挫折中看到成功和希望……”
■相关链接
黄伯云,男,1945年11月生,1969年毕业于原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粉末冶金专业,现任中南大学校长、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所长,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专家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学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
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和粉末冶金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金属间化合物高温结构材料,特种熔炼与制粉技术、高温耐火材料、生物陶瓷材料、粉末冶金磁性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