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科学沉默何以打破
来源:长沙晚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2日 作者:卿永锋 小刘军
3月28日,是令全国所有科技工作者兴高采烈的日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连续空缺6年后,标志着我国技术发明最高水平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终于“花落两家”。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主持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以下简称“炭/炭”)项目获得该项大奖。
来之不易
6年来,为何我们总是年复一年与一等奖擦肩而过?作为国家技术发明的极品,评选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相当严格。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及《修改决定》规定: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要求很高,它不像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重大原始性创新就行了,它必须是国内外首创的重大技术发明,技术经济指标必须达到国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必须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有关专家认为,严格的评选标准固然是一等奖空缺的客观原因,但关键在于我国科研成果中大的原始性创新凤毛麟角,很难谈上国际领先。
科技部的调研结果显示:除了原始性创新的政策环境尚未充分形成、全社会对原始性创新研究的投入总量不足等客观原因外,缺乏多专业分工的团队精神、浮躁的学术风气、少有能指挥打大仗的学术带头人是导致我国原始性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是黄伯云等打破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6年无人问鼎的尴尬历史?黄伯云为首的“炭/炭”团队核心成员走出人民大会堂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道出了成功奥秘。
团队力量
【“炭/炭”经验谈】
黄伯云说:“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课题,往往是多学科领域的集合体,客观上要求各学科协同作战,不能像19世纪的科学家单枪匹马就能成就震惊世界的大发明。”
“炭/炭”项目涉及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六大学科,可细分成上百个子课题。“如果仅靠几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项目主要成员易茂中教授说。
“现在一些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喜欢搞小作坊、甚至夫妻店,单打独斗搞小项目还行,但难以完成世界领先的项目。”黄伯云说。
据了解,“炭/炭”团队前后有6个博导、10多个教授、20多个博士、40多位硕士参与研究工作,如果没有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怎能团结这样一支多兵种的精锐部队。
【记者观察】
产生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不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整合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意义远远大于突破单项技术。我国搞的“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就是先进技术协同攻关的典范。我国科技界存在相互封闭的问题,特别是单项技术研究为主的项目管理模式,使得每年取得的数万项科技成果,很多因缺乏优化组合,不得不束之高阁。这些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原始性创新的基础。
20年磨出一等奖
【“炭/炭”经验谈】
黄伯云说:“做科研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心态,要耐得住寂寞,时间越长,就能磨出一把好剑,不然只是一把小刀。”磨“炭/炭”这把宝剑,黄伯云一磨就是近20年。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是我国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拦路虎。“重大发明创造有一个积累过程,过于强调产出,只能出现阶段性成果,很难国际领先。”黄伯云一语道破浮躁学风难出大成果的症结。
【记者观察】
中国学术界有个笑话,爱因斯坦一生只写过三篇重要论文,如果他在中国,连副教授都评不上。在实施科研项目时,有的人过分看重近期成果及效益,过于看重论文的多少,有的干脆将一项工作拆成几篇论文发表。而有了一点点发现,就冠以“零的突破”、“国际领先”。表面上看很热闹,但相当一部分是一些“科学小品”,最终成不了气候。
越是大发现大发明,越需长年积累。我们的管理者、创新者都要有放长线钓大鱼的气度。这样,原创思维才能得到鼓励。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曾说过一个例子,国外有一位科学家,用10年时间研究一个物理现象,这期间没发表过一篇论文,但最终有了惊人发现。我们的评价体系,能允许一个创新者为研究一个问题10年不出一项成果吗?
学术带头人的关键作用
【“炭/炭”经验谈】
项目主要成员黄启忠教授说:“黄伯云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人才。搞“炭/炭”项目,投入很大,风险很大,许多人都看到了风险,甚至有人尝试过。为什么只有我们成功了,这与学术带头人的领导有关。”
2000年,“炭/炭”团队两次实验接连失败。这时科研经费已用去大半,团队情绪跌入谷底。团队出现了两种声音:一部分认为,“炭/炭”项目难度太大,就此打住,转向其他项目;另一部分认为,再摸索摸索,决定进退。黄伯云经过一个星期的反复思考,鼓舞团队成员:“这个项目关系到国家航空航天战略安全,我干定这个项目,就是将自己的老命搭进去也要干成。”团队成员事后回忆,黄伯云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重新激发了团队的战斗力。
【记者观察】
易茂中说:“科学家有两类,一类是普通科学家,而黄院士是战略科学家。他像一名将军,从容地指挥科研团队战斗。”在跨学科研究中,学术带头人非常重要,他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决定项目怎样发展,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要像一名大导演,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完成一部惊天动地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