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瞬间 四种表情
来源:长沙晚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2日 作者:梁瑞平 李卓 胡立滢等
引言
昨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结束后不久,喜讯便飞一般向长沙传来,并在各界人士的内心激起阵阵波澜与回声。从上午11时许开始,本报记者先后在四个瞬间采访了著名生殖遗传学专家卢光琇,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省科协主席何继善院士,曾经参与该项目研究的邹志强教授以及该校普通大学生群体等,现场直击了他们的喜悦、激动、欣慰等表情。
表情一 祝贺
主角:卢光琇(著名生殖遗传学专家、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院长、教授)
时间:上午11时许
地点:广西
表情实录:尽管卢教授已于前晚奔赴广西,参加卫生部组织的有关检查,但昨日上午,当记者把黄院士获奖的喜讯通过电话告知她时,卢教授脱口而出:“太好了,我向黄校长及其科研团队表示祝贺!我认为,这项填补了国内相关空白的技术发明应该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卢光琇在电话那头说,黄伯云院士作为一名科学家,同时又担负着学校领导职务,不但专注于自己的科研领域并取得不凡的成就,对学校其他不同领域的科研也非常支持和关注,尤其是对她自己多年来从事的生殖与遗传科学事业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她因此特别提到,“内心里非常感谢这位为人正直、胸怀宽广的校领导!”
表情二 平静—激动—平静
主角: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协主席、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时间:下午3时30分
地点:中南大学校本部地质楼
表情实录:听到黄伯云院士获奖的消息后,何继善主席面对记者的镜头,始而平静,继而兴奋,最后复归平静。表情变化间折射出对学界同仁的祝福与共勉,对后学之辈的砥砺与希冀。
平静:20年磨一剑的必然结果
“黄院士和其团队的获奖,是中南大学乃至长沙、湖南的一大喜事;但我要强调这决非幸运,是他们多年积累创新的必然。”何继善语气平静而又坚决地说。
何继善表示,当大家陶醉于成功的“甘甜”时,请不要忘记“炭/炭团队”创业的艰辛。炭/炭制备技术的研发完全是“20年磨一剑”:从白手起家、不被人认可,一次次挫折与失败到最终瓜熟蒂落,捧回空缺6年的国家大奖,受到海内外瞩目,其间的寂寞与艰辛谁人知晓?“我们不能仅仅为成功而兴奋,更要追思奋斗历程,汲取他们创新的精神动力。”
激动:科研攻关不是“屠龙术”
谈及黄伯云的成功对后辈学人的启发时,何继善有些激动:“青年学者要奋发图强,持之以恒做研究,更要扎根生产实践,从现实需求中发掘科研课题!”他强调,科研攻关不是“屠龙术”,所学必有所用,不能闭门造车搞研究。以炭/炭制备科研成果不仅打破垄断,还凭借其国际领先的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从生产实践出发,满足了现实需求。平静:倡导“炭/炭团队”精神作为省科协主席,谈到黄伯云院士及其团队对湖南科学界的影响时,何继善主席的表情复归平静。“我们要在湖南科学界大力倡导黄伯云及其科研团队团结协作的精神。”他说,科研攻关仅靠学科带头人一己之力是不行的,以“炭/炭团队”为例,他们有老、中、青结合的成熟科研梯队,有交叉各学科的人才,更有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而不是仅靠某个人的“匹夫之勇”。我国的其他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亦是如此,如国防科大“银河”计算机项目,就是团队智慧的结晶。“炭/炭团队”的合作经验及其精神,都是我省科学界学习的良好范本。
表情三 欣慰
主角:邹志强(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教授)
时间:下午4时30分
地点:中南大学校本部粉末冶金研究所办公楼
表情实录:接受采访时,年近古稀的邹志强教授正如往日般坐在办公室做科研。作为“炭/炭”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在得知黄伯云等团队赢得了巨大荣誉后,老人并没有安排自己“特殊”地庆祝一番,不间断地钻研则是老人对获奖最真挚的回答。
邹志强说,在所有“炭/炭”团队成员眼中,此次获奖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更是今后科研过程中的莫大动力。此项技术的获奖,重大意义在于打破国外市场的垄断,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积蓄发展动力,也开拓了“炭/炭”复合材料的研究新领域。
“每一步成功,都是欣喜与压力并重”,邹志强说,与其用“攻关”形容科研道路的艰难不如用“攀登”更为贴切,因为,科研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一个项目的得奖仅证明某阶段的成功,一次突破不意味着完事了,其本质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而“不进则退”是每位科研人员的工作格言。邹志强认为,“炭/炭”团队成员用10余年的研究时间弥补了与国外30余年的差距,也激发了新一轮的科技竞争。然而,“科技强国”是每位普通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因而,将开拓此项技术的性能及如何让其产业化应是“炭/炭”团队成员面临的更为艰巨的科研任务。
表情四 欢呼
主角:中南大学30余名各院系学生代表
时间:晚上7时整
地点:中南大学校本部第二办公楼2楼会议室
表情实录:“怎么还没看到黄校长?”《新闻联播》开始2分钟后,会议室传来一阵“埋怨”声,在场的30余名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焦急地等待着。
“你们看,这不是黄校长吗?!”7时03分左右,当黄伯云校长熟悉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时,立即引起一阵骚动,虽然只是背影,但还是有眼尖的女生认了出来。
7时06分左右,伴着“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的电视同期声,黄伯云校长再一次“现身”荧屏,引来全场一阵尖叫声和掌声,不少同学更是激动得站起来击掌庆祝。记者发现,在近10分钟的头条新闻中,黄伯云校长共5次出现在荧屏上,每次出现就会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在收看完关于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新闻后,在场学子无不深受鼓舞。中南大学粉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202班的岳静同学说道:“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一奖项空缺了6年,而这次黄校长获奖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南大学科研实力的体现。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南大学学子而深感自豪!”中南大学粉末研究院的研究生张伟说:“黄校长作为我的导师,我觉得他传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就是一种创新思想。他多次说,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