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随黄伯云校长北京领奖散记
来源:长沙晚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12日 作者:蒋建湘
3月28日,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前排左四)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手捧胡锦涛总书记亲自颁发的奖励证书。
3月28日,当校长站在国家最高政治讲坛——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代表全体获奖者声情并茂地表述对科学家历史使命的感悟时,我低头看了一下胸前熠熠发光的中南大学校徽,巨大的自豪感潮水般地涌满全身,更深刻地理解了“光荣”这个字眼的真切含义。
超越自我的光荣
中南大学是我为之服务了近20年的“家”。作为校长身边的工作人员,平时也经历、见证过无数集体或个人的成绩,也有许多令人激动的兴奋和喜悦。但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作为一个“中南人”感到如此的光荣,看到总书记微笑着和校长握手的场面,似乎几十年的工作得到了最好的报答和满足。尽管我不是科研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但在那一刻,我感到的光荣超过了以往个人所得到的任何奖励,是一种更为震撼的冲击力,一种作为中南大学人的共同光荣!
在此次随同校长到北京接受颁奖的过程中,我时时感受到人们对获得国家至高荣誉的中南大学的尊重和热情。在27日晚央视国家科技奖论坛现场,中南大学的代表组成的方阵特别引人注目,当时许多湖南参会人员纷纷向我索取校徽,自愿加入中南大学方阵;在首都机场,机场工作人员一眼就认出了黄校长,他们例外地让所有中南大学的人员都走贵宾通道;飞机上的报纸都在显要版面刊载了校长以及科研组获奖的消息,所有乘客都对朴实庄重的校长投来敬重的目光:“看,那个老头就是黄伯云校长!”一句句朴实的话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中央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奖励,这也是一个国家、全社会乃至民族对科学工作者的尊重和厚望!
朴实无华的光荣
黄伯云校长和他带领的科研组获奖给他们本人、给中南大学和所有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最高的国家荣誉。而没有近20年的磨砺,没有这漫长而艰辛的钻研年岁,没有中南大学人毫无浮夸的朴实和淡薄名利的精神,就没有今日的一飞冲天!因此,这也是一种精神的成功与光荣!
我发现,黄伯云校长即使在国徽下的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也是一种一如平常的平静和朴实,或许,真正的科学家早已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为科学奉献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表达欢娱的能量?我看到,虽然黄校长的时间非常紧迫,面对蜂拥而来的记者,不管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一概彬彬有礼地接待,任凭老记们怎么“摆布”也丝毫不以为意。轮到一家并不著名的刊物时,校长必须去赶飞机了,但他看到那位记者焦急的神色,校长说“不要急”!他走下“奥迪”车,钻进了他们的“桑塔纳”接受了采访。现场的一家媒体记者感慨地说:“如此功勋,如此谦和,如此难得!”
联想到一些社会名流在公共场合时两眼“望天”的威势,我不由想到,黄伯云校长等人之所以用平实的钻研做出了功在国家、民族和世界的辉煌,依然平实地面对所有荣誉,就是因为他们的“原动力”本不是功利和名望,所以不会在荣誉、尽管是巨大的荣誉面前失态。这不仅是个人的操守和教养,更是一种科学家难能可贵并因此而成功的精神,一种朴实无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