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籍伤病员引发爱心热潮 市民探望先联系
来源:长沙晚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6日 作者:李姝阳 唐江澎 陈暄 李卓 刘祥
昨日,省人民医院,一名志愿者在“爱心病房”陪地震受伤者的孩子玩。她们的出现,为病房增添了很多欢乐。石祯专 摄
昨日,湘雅医院骨科专家为骨盆骨折的林依泽老人实施了骨牵引手术。湘雅医院当天组织专家对所有入住的灾区伤病员明确了诊断和治疗方案,林依泽老人是该院第一个接受手术治疗的四川地震灾区伤员。唐江澎 成华 摄影报道
据长沙晚报5月26日报道 四川地震灾区伤病员来长就医的消息传开后,昨日,不少市民纷纷前去探望这些素不相识的“亲人”。不过医院方面提醒市民,探望之前最好先联系,再分批次分时段前往。 湘妹子川妹子一见如故 “我们长沙的口味虾和臭豆腐非常好吃,等你伤好了我们请你去吃!”昨天下午,湘雅三医院的病人休息室内传来阵阵清脆的笑声。来自绵阳市平武县的杨梅正和前来看望她的湖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学生邓雯雯、杨迪、冯馨文聊天。 15岁的杨梅,是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平通中学初二学生。在这次地震中,她被压断了左手。邓雯雯等人折了满满一袋千纸鹤送给杨梅,双方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杨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分批次分时段前往探望 长沙市中心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给病人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避免交叉感染,医院规定“爱心病房”探视时间为每天下午4时到晚上8时,其余时间不允许探视,希望市民谅解,“市民最好通过慈善机构等组织与我们联系,派代表分批前来探视”。 湖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专家说,不少好心市民得知灾区患者来长治疗后,纷纷来病房探望,这样做往往会耽误患者的康复。“患者遭遇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后,他们是否适合与外界接触还是未知数。所以,建议市民在医院允许的情况下,分批次分时段进行探望。” 三百志愿者照顾四川伤员 昨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里到处闪动着明亮的黄色身影。他们是专门照顾四川伤员的志愿者,有年轻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生,也有来自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 皮试、抽血、输氧、理发、剪指甲、刮胡须,300余位志愿者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平均每位伤员都有7位志愿者在提供服务。志愿者陈丽芝还细心地为伤员邓军做起了足底按摩。“四川老乡的需求我们志愿者都尽量满足,他们的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陈丽芝笑着说。 一家三口身体恢复快 昨日,本报报道了陈显健和梁丽夫妇因灾中失散12天后,在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牵手重逢的感人故事。如今,这间特殊的“夫妻病房”成了“家庭病房”:9个月大的儿子杰杰被细心的医护人员检查出左胫腓骨骨折,和父母住进同一间病房,成为此次首批入湘的年龄最小的灾区伤病员。 活泼可爱的小杰杰陪伴在身边,给受伤痛折磨的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慰藉,身体也恢复得很快。昨日,医护人员在带杰杰玩耍时发现,小家伙总是哭闹,而且左下肢似乎有疼痛感。医院随即组织专家对孩子仔细检查,结果发现孩子的左胫腓骨骨折,可能因为撤离灾区过程中比较匆忙,一直没有被察觉。医院随即对孩子进行治疗,给伤处上了石膏。 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刘小明告诉记者,现在杰杰的骨折处已长出骨胶,估计两三周后就会康复。 “小陪护”认了个“新妈妈” 中午,跟着妈妈从四川过来陪爸爸养病的小邓妍依偎在湘雅三医院产科护士长向雅莉的怀里,抱着奶瓶香甜地吮吸。刚到长沙,小邓妍就认了这个“新妈妈”。 爸爸邓志明在地震中腿部受伤,妈妈既要照顾爸爸,又要照顾刚刚7个月大的小邓妍,实在有点忙不过来。向雅莉十分喜欢小邓妍,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孩子的新妈妈,给她喂牛奶、换尿片,和她培养感情。小邓妍也很快接受了这位“新妈妈”,在她的怀里不哭也不闹,不时还露出甜甜的笑容。